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匿名 2009-09-22 17:48:32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荻(d)港 迄(q)今 溃(gu)退 迸(b n)裂B、踌躇(ch)
摩(m)挲(su)
震悚(s ng)
粗拙(zhu)
C、参差(ch)
苍穹(qi ng)
蠕(r)动 犀(x)利D、淳(ch n)朴 大厦(xi)
哀悼(d o)
迹(j)象
2、选出描写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B、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C、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D、队列时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好像为伙伴加油打气。
3、选出对课文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我红了脸说:'贵了。'"这一句话写出我对知识如饥似渴,又买不起书感到难为情,只得找一种"贵了"的托辞。
B、"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惨淡的人生。
C、"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一句的意思是:革命还没有成功,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完成鲁迅先后未竟的事业。
D、"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一句写出我内心矛盾,但语气很平静。
4、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你才会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奋勇向前,不顾生命)
B、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没有想到)
C、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牢固而有韧性)
D、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地奔流着。(无法抑制,不能自控)
5、将"必须、可以、应当、应该"分别填入下列句子中适当的横线上:
⑴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 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 推迟到7周岁入学。
⑵父母可其他监护人 使适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⑶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雇佣 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6、根据对下列句子的理解回答问题:
⑴我们喜欢惊涛骇浪,可你们却送我们一条"帆船"。
句中的"惊涛骇浪"指的是 ,"帆船"指的是 。
这个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希望能够 的意识。
这句中"送"的宾语是 。
⑵你们不仅仅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孩子,而且你们应牢牢记住,你们是炎黄子孙,你们生长在中国大地,你们是祖国的儿子!
这段话出自一位母亲之口,她把 的感情上升到伟大的 感情上,言语中包含着要中学生理解 的希望。
这段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7、对《猫》一文末中"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理解不对的一项( )
A、后悔 B、对于无法弥补的错误的痛心C、深深的自责 D、永远不想看到令自己不快的猫8、成语接龙(第一个成语的尾字做第二个成语的头字),至少续接两个成语:
如:前赴后继--继往开来--来者不善……
夜以继日9、按要求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得增删词语)
是 在 举行 初三1班 联欢会 庆祝元旦 的强调活动的内容:
强调活动的地点:
10、根据下面的内容,写一则简明新闻(不超过35字)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游15"次列车徐徐驶进南京站,孔繁森事迹报告团的全体同志乘车离宁赴沪。他们向站台上送行的江苏干部群众频频挥手;站台上,为报告团送行的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梁宝华,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钱协寅、朱同广及省级机关干部,南京铁路分局职工同样挥手频频。这是25日上午发生在南京火车站的一幕。
。
11、下面语段空缺处填入的内容,最得体的一项是( )
某著名作家在一次图书发行会议上,喜逢一位虽然失去了左臂、左腿,却在图书发行中取得了巨大成绩的青年人,作家激动地握着青年人的手说:" 是你架起了我们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A、你是一位残废人,却取得我平常人所不能取得的成绩。
B、你是一位残废人,却取得了一般人所不易取得的成绩。
C、你是一位有缺陷的人,却取得了正常人所不易取得的成绩。
D、你是一位不健康的人,却取得了健康人所不易取得的成绩。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冈上哭。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她在山里搭了一个窝棚,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调到步兵连去,正好步兵连也需要人,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打了一阵机关炮,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了火,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这时候,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马上穿过浓烟到近处一看,一个朝鲜的中年男人在院子里倒着,小孩子的哭声还在屋里。他走到屋门口,屋门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经进不去人,门窗的纸已经烧着。小孩子的哭声随着那滚滚的浓烟传出来,听得真真切切。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呀!满屋子灰洞洞的烟。只能听见小孩哭,看不见人。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着了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的腿,我就的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12、引文第一段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介绍?
13、写出第二段记叙的要素。
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14、摘出文中写火势汹涌的语句(至少摘两句)
15、下列句中表现马玉祥救朝鲜儿童的思想基础的句子是( )(多选)
A、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
B、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
C、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吗?
D、我就一把抓起来,跳出门去。
16、"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一句是对马玉祥的 描写,这样的描写表现马玉祥 的崇高品质。
17、"我也不知道自己身上着火没有,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表现了马玉祥( )(多选)
A、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抢救朝鲜儿童。
B、不管火势多大,都要救出朝鲜儿童。C、脸烫得像刀割一般,身上已经没有感觉了。
D、满屋子灰洞洞的烟,眼睛睁不开,处境很危险。
(二)
⑴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朦胧)的暮色中。⑵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高大、险峻)的山,这么()(茂密、茂盛)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⑶同行的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⑷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⑸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面就会有人家。"⑹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摇、飘落、飘零)在我们身上。
18、第一段用了 、 两个动词描写山势,写出了山的三个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出来是 、 、 。"山,好大的山啊!"放在句首起 作用。
19、二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心情,试作分析:
时间:
,地点: ,人物心情: 20、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文中括号内。
21、从词性角度看,文中"淡淡""凉凉""轻轻"都是 词,作者是强调 。
22、下列短语类型相同的两组是( )
A、这么茂密的树林 B、走上一天C、遇见几个人 D、突然指着23、第六段的景物描写与一二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
24、这部分文字在表达方式上属于 和 相结合,用在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25、联系全文,老余惊叫的原因是 。
26、文中四句是烘托人物心情的,也是倾注作者感情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
⑴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一个晚上,我到火车站送一个朋友。送走朋友,已是凌晨,街上的公汽都停开了,只好打的回去。我刚到出站口,便看到一个人突兀地跑到眼前来。"师傅,到哪里?我送你。"原来是个司机,我打量了一下那人,弯着身子,脖子缩在大衣领子里,面相还算老实。我说了一个地点,便跟着他出了站。
⑵上车。他说:"很有点远呢!"我漫应了一声,车里开着暖气,寒意一下子没有了。车行至一个十字路口,这里有两条路,一条路况稍差,但近,另一条是大道,却要绕一个大圈子。他稍微犹豫了一下,走了近路。我问他:"怎么不走那条大路?"他扭头看了我一眼:"那条大路远一大半。"⑶我一下子对这个司机产生了好感。我说,许多司机都是想着法子多赚几个,你与他们不一样呢!他听了我的话,幽幽地说,原来我也是那样,是有一件事……接下来,他讲了一个故事:
⑷他说,那还是八月下旬的一天,他为了给马上读初中的儿子挣插班费晚上出车到很晚。一天晚上,他从火车站拉到了家三口,他为了多赚内个,七弯八拐兜了几个圈子,其间,虽遭到坐车人的抗议,他总找借口说路况不好,太偏不敢走等等。终于到了,算账时,整整要多收50元钱。于是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最后还是那个男的掏出钱来付了,说到这里,他停了一下,看着我:"那个男的跟你一样,戴着眼镜。"⑸第二天,他带儿子到学校报名,找到班主任,他傻眼了,儿子的班主任正是昨天晚上被他"宰"的那个眼镜客。可想而知,他当时的那份尴尬,那份难为情及那份隐藏的担忧。班主任也愣了一下,但很快笑着打起了招呼,绝口不提昨晚的事,而且反复向他强调"对每一个孩子都会一视同仁"等等,显然话中有话,让他宽心。
⑹听到这里,我插了一句:"后来你儿子受到什么不公正待遇没有?"他接过话头,"绝对没有,真是个好老师,儿子在班上进步很大,回家总夸老师对他们好。"他声音低下来,"越这样,我越觉得不是滋味。"⑺"哦,明白了。"我说,他也说:"我也明白了……"顿了一会儿,他说:"一个人要活得光明正大,这样可以减少许多麻烦,你说是不是?"我点点头。
⑻这个司机没什么文化(从言谈举止可发现),却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我有些吃惊了。我脑中也一下子蹦出《三国演义》刘备嘱咐其子刘禅的一段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不仅是深刻的道德谶言,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你一旦作了"恶",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达到目的后的快感,必然还伴随着无穷无尽的"麻烦",由此,我又想到马克思的一句话:"心的意向,就是命运的声音。"人心善恶一旦定向,命运的悲喜剧基调大致也就定了。
27、"那个男的跟你一样,戴着眼镜"一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为下文确认是孩子的斑主任埋下伏笔。
C、因为"我和那个男的"有共同特征,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这是它产生的接近联想。
D、"戴着眼镜"在文中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因为"我"正是借这一点将两个人物联系起来的。
28、对第五段中"对每一个孩子都会一视同仁"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话中有话:我不会因挨"宰"而亏待你儿子。
B、这是老师含蓄委婉的暗示,其目的是为了让他放心,暗示老师不会亏待他的孩子。
C、这句话在文中起设置悬念的作用,吸引读者读下文,以检验老师是否真正一视同仁,是否真的言行一致。
D、这句话是老师宽宏大量的个性体现,也是老师崇高师德的具体体现。
29、"他声音低下来,'越这样,我越觉得不是滋味'""这样"具体指怎样?为什么越这样我心里越不是滋味?
30、第七段中"'哦,我明白了。'我说。他也说:'我也明白了……'"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明白的是:司机走路况较差的近路的原因。
B、他明白的是:一个人要活得光明正大,这样可以减少许多麻烦。
C、两个人明白的内容是一样的。
D、这两句不仅明白的内容不一样,说话的语气也不一样:前者表示恍然大悟,后者表示反省和后悔。
31、根据上下文,说说:"这个司机没什么文化,却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句中"这样"到底指怎样的?
32、怎样理解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恶"和"善"的含义是什么?
33、"即你一旦作了恶,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达到目的后的快感,必然还伴随着无穷无尽的麻烦"试说说"快感"和"麻烦"在文中指什么?
34、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心的意向,就是命运的声音"?
35、第四至七段作者叙述了 ,从叙述的顺序看,它属于 。
36、文章结尾写到:"人心善恶一旦定向,命运的悲喜剧基调大致也就定了。"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四)
一头鹰和一只云雀在一座高山的一块岩石上相遇,云雀说:"祝您早安,先生。"鹰鄙夷地瞧着云雀,有气无力地说道:"早晨好。"云雀说:"我祝您万事大吉,先生。""是啊,"鹰说,"我们是万事大吉大利,可你要知道,我们是众鸟之王,我们还没有开口 (1)"云雀说:"我以为咱们是属于同一个家庭的哩。"鹰以鄙夷的神色瞧着云雀,说道:"究竟谁说过你和我是属于同个家庭的。"于是云雀答道:"不过,我倒要提醒你这一点:我能飞翔得同你一样高,我还能唱歌,给大地上其他生物以乐趣。而你既不给人愉快,又不给人乐趣。"这话触怒了鹰,他说:"愉快和乐趣!你这放肆的小东西胡扯些什么!你的身材不过我的一只脚那么大。只要我的嘴巴一啄,就能结果你的性命。"于是云雀飞起来,扑在鹰的背脊上,啄起鹰的羽毛来了。这可大大激怒了鹰,他快飞高翔,想借此甩掉那只小鸟。然而他失败了,怎么也甩不掉。他终于又落在高山的那块岩石上,小东西依旧扑在他的背脊上,他越发愤怒,咒骂着这倒霉的时辰。
此时此刻有一只小乌龟经过,对着眼前的景象哈哈大笑,她笑得前仰后合,几乎要翻身摔倒。
鹰瞧不起小乌龟,说道:"你这慢慢爬行的东西,你这永远爬在土地上的东西,你笑什么?"于是乌龟答道:"哎,看见你变成一匹马,让一只小鸟骑在你身上,不过小鸟倒是一只比你高明的鸟。"(2)
鹰这就对乌龟说道:"你少管闲事,忙你自己的事去吧。这是我和我的兄弟云雀之间的家务事儿。"37、(1)处的话应是( )
A、你就不应该问候我B、你就不应该先招呼我们C、你先开口就是不忠,就是犯上D、你先开口就是反客为主38、从(2)句可以看出乌龟的话中有话,请写出三层话意。
⑴ ⑵ ⑶ 39、该文的体裁是 。
40、鹰与云雀相遇,先否认云雀同自己是一个家庭,后却称云雀为兄弟,请从原文中摘出能说明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的三句话。
⑴ ⑵ ⑶ 三、写作题目:不该发生的事生活中,有些事本不该发生,可是发生了,使人印象深刻,请写下来。(600字左右)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