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09-10-19 10:02:34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多彩浪漫,传统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及簪菊花、敬老等。
登高
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北京香山、广州的白云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凤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至民国年间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时的“蓬饵”。在平原地区,无“高”可登,于是便在九月九日做糕吃,取“糕”“高”同音,吃糕便表示登高消灾了。古代最初的花糕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制成。唐宋时盛行吃花糕,其制作就更加考究。明代制作盒子般大的花糕,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重阳节又得名“女儿节”。农历九月是丰收的季节,有人也把重阳花糕称为“丰糕”。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上蜡烛。至今,各地仍有重阳吃花糕的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
佩茱萸及簪菊花
茱萸雅号"避邪翁",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佩戴茱萸,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簪菊花。菊花又名"延寿客"。自唐代起,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放风筝
我国一些地方,用放风筝的形式来庆贺重阳节。河南《清丰县志》载:“重阳士大夫仿古遗事,率登高饮菊花酒,儿童放纸鸢为戏。”陕西《城固县志》:“九月儿童登高,竞放风筝,日迎寒。” 广东《平远县志》:“北地清明放风筝,南方重阳风力始遒上,以此日放纸鹞。多者样式,高者侵云。”
敬老
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因此重阳节民间还有敬老的习俗,取重阳登高,吃重阳糕(高),高岁高寿之义。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开展敬老活动,唤醒民众重视老人、尊敬老人。
骑射、围猎
古代重阳节运动型的活动除登高外,还有骑射、围猎。这是与北地游牧民族关系密切的一种重阳习俗。南北朝时代,北地民族发展迅速,内地重阳节俗影响了他们,而他们也在重阳节俗中融进了骑射、围猎的活动。这种习俗反过来又影响到内地,唐宋宫廷皇室多有此举。辽、金两个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自然少不了此俗。《辽史·礼志》云:“九月重九日, 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赐蕃汉臣僚饮菊花酒,又研茱萸酒洒门户以侩禳。”
吃糍粑
吃糍粑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节的食俗。糍粑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滚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粑搓成条,揪成小块,放上芝麻白糖,其味香甜可口,称为“软糍粑”,温食最佳。硬糍粑又称“油糍粑”,做法是将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揉成团,擀扁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心”,再卷条切片,放油锅炸制。油糍粑上呈树的年轮状花纹,红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吃柿子
吃柿子也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据《奇园奇所奇》载:有一年重阳节,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他已经一天未食,感到饥饿口渴,当行至剩柴村时,只见家家墙倒树凋,均为兵火所烧,朱元璋暗自悲叹。举目环视,唯有东北隅有一树柿子正熟,遂采摘食之,约食了10枚便饱腹,又惆怅久之而去。乙未夏,太祖攻采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取太平(今安徽太平县),道经于此,柿树犹存,便将以前微服私访在此食柿的事告于侍臣,并下旨:“封柿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阳均食柿子,以示纪念。
进入下页阅读“各国敬老节”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