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匿名 2010-01-05 09:45:29
初二地理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北回归线从西向东经过我国的省区是[]
A.云南、广东、广西、福建B.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C.云南、海南、广东、台湾D.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居前三位的分别是[]
A.壮族、维吾尔族、回族B.壮族、满族、回族
C.维吾尔族、壮族、苗族D.满族、回族、壮族
3.下列各组国家中,均为我国陆上邻国的是[]
A.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
B.朝鲜、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
C.越南、老挝、柬埔寨
D.印度、缅甸、泰国
4.有关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北多,东南少
B.我国土地面积大,故我国人口平均密度小于世界人口平均密度
C.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较小,农村人口比重较大
D.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自然增长率明显减少,人口增长已接近零增长
5.下列各组山脉的走向相同的是[]
A.横断山脉和武夷山脉B.阿尔泰山脉和祁连山脉
C.喜马拉雅山脉和大兴安岭D.冈底斯山脉和太行山脉
6.福建省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
A.热带、湿润地区B.热带、半湿润地区
C.亚热带、湿润地区D.亚热带、干旱地区
7.有关我国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来自太平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
B.我国的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受冬季风影响不明显
C.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小,夏季南北温差大
D.我国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分布
8.有关我国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惟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B.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注入太平洋
C.澜沧江流出国界后称湄公河,注入印度河
D.雅鲁藏布江流出国界后称布拉玛普特拉河,注入孟加拉湾
9.有关我国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B.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C.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
D.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林木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
10.我国可利用土地中,比重最大的是[]
A.耕地B.林地C.草地D.城市建筑用地
11.有关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再生资源能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故人类可无节制的开发利用
B.对于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利用
C.石油、海盐、森林、草原属于可再生资源
D.对于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使其永续利用
12.关于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自然资源总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就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均资源小国"。
B.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居世界首位
C.我国自然资源虽总量大,但种类却较少
D.我国人均资源量仅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点儿
13.以下四位学生对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家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不宜耕作,却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B.我家在内蒙古草原,这里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小麦产区
C.我的家乡在东北平原上,这里地势平坦,热量条件好,农作物种类多,一年可种植三季作物
D.我家在新疆,这里的绿洲农业发达,瓜果特别甜
14.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
A.两极和高山的冰川B.深层地下水
C.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D.海洋水
15.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
A.长沙、芜湖、九江、无锡B.成都、重庆、长沙、无锡
C.武汉、九江、南京、苏州D.宜宾、宜昌、南昌、常州
16.下列各组铁路线,既穿越黄河,又穿越长江的是[]
A.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B.京哈线、京包线、京九线
C.京沪线、京广线、焦柳线D.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
17.下列货物的输出,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正确的是[]
A.两箱急救药品从北京到广州选择铁路运输
B.一万吨大米从武汉运往南京选择空运
C.十万吨煤炭从秦皇岛到上海选择海运
D.五万吨钢材从重庆运往昆明选择公路运输
18.下列商品粮基地中,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是[]
A.江淮地区B.太湖平原
C.成都平原D.珠江三角洲
19.有关辽中南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工业区有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大大促进了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交往
B.本区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和较丰富的矿产资源
C.本区交通尚不够发达,是制约该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D.本地区人口多,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适宜发展轻工业
20.下列各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属于沿海开放区的是[]
A.济南、石家庄、太原、西安B.昆明、南宁、广州、哈尔滨
C.武汉、南昌、大连、沈阳D.厦门、杭州、青岛、无锡
(二)双项选择题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