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2010-04-12 09:15:33
选择题是一种客观性试题它具有知识的广泛性,答题的简便性和评分的客观性等特点。它的解答需要考生能准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有关物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它是中考的一种常见题型。下面结合例题,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
一、认真审题,看清题意
审题是解题过程的开始,也是找到正确答案最关键的第一步。有些学生不重视审题,拿到试卷,读题马虎,对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便“求胜心切”,其结果容易误解题意而产生错误(如:例1)。
二、透过表象,抓住关键
命题者在编题过程中,往往故意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编织在一起。设置所谓的“陷阱”,在解题时只有抓住“关键”,即明确该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找出那些隐蔽而又重要的条件,这样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例2)。
三、方法受阻,逆向思维
有些题目,按日常的思维分析感到很困难,但反过来思维,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如:例3)。
四、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不少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暴露的共性问题是: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处理新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一点恰恰暴露出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一大误区: “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碰到实际问题感到无从下手 (如:例4)。
五、 根据题意,由静到动
同学们对有关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感觉往往较困难,这一点在高中学习中更显突出,其主要原因与“力”本身的“抽象和动态”有一定的关系,而力学问题的呈现,均是以呆板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形来表述,这样就无形中更加增加了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难度。因此,根据题意,由静到动地还原原始情景,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如:例5)
典例分析:
【例1】有一物体从距凸透镜1.5倍焦距处沿主轴向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减小到原来1/2时,适当移动光屏,则在屏上 ( )
A.得到比物体大的虚像 B.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C.得到比物体小的实像 D.不能得到像
分析:按已知条件u1=1.5f,现减小为原来的1/2,则u2=0.75f
答案:D
【例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水平力F推动一静止的物体前进了S距离,推力所做的功为W1,功率为P1;若仍用水平力F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推同一静止的物体前进了S距离,推力所做的功为W2,功率为P2.那么 ( )
A.W1=W2,P1=P2 B.W1=W2,P1>P2
C.W1P2 D.W1
分析:据据日常经验从现象上看在光滑的平面上推动物体较在粗糙的平面上
用力小,从而得出W1
决定做功的两个因素,即“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由此可知
道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影响做功的多少无关,而影响做功的快慢即功率大小。
答案:B
【例3】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最接近于( )
A. 50N,103Pa B. 50N, 104Pa C 500N, 103Pa D. 500N, 104Pa
分析:本题根据力的大小,同学们很容易排除A、 B,但由于对双脚与地面之间的受力面积找不到估计的办法,所以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此时,如果假设C为正确答案,逆向思维可以推出相应的受力面积为0.5m2,与实际明显不符合,所以排除选项C
答案:D
【例4】(04.安徽)图示为我们常见的家用电器,关于它们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电风扇约2A B.电冰箱约1A C.电视机约2A D.台灯约
例1:选择分析:本题只需要同学们了解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大致情况,再利用公式:I=P/U进行判断即可,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关于电功率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恰恰对与自己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用电器的电功率却一无所知,凭感觉认为体积很大的电冰箱功率至少有一千多瓦,所以第一个把恰恰是正确答案的“B”排除。
答案:B
【例5】 在如图所示的各杠杆中,无论怎样调节力的大小都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看似考察“杠杆的平衡条件”,但由于没有数量关系,所以如果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很难下手。但如“根据题意,由静到动”地发挥现象,问题便迎刃而解。如B选项中左边的力会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右边也是如此。
答案:B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