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友投稿 2005-09-14 21:55:16
为什么要做作业?
第一,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
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觉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
如果作业做得很顺利,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错。相反,则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调整。
有的学生在回忆考试失败的教训时说,自以为知识已经学懂了,作业可以不做或少做了,因此经常少做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这样对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就缺乏验证和了解,还盲目乐观,结果在考试时(实质上是定时间的独立作业)就一败涂地。
第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课堂学习,对新概念、新原理可以初步掌握。可是对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应用这些新知识,还不太清楚,而做作业正是对知识的具体应用,使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准确、灵活和充实,使新知识不再是一种空洞的条文或死板的公式。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也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
做作业还可以使知识不断地得到巩固,因为学到的知识,用得越多,保持得就越持久。
例如,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边角边公理、角边角公理、边边边定理,大家一般都记得很牢,有的甚至到中学毕业后几十年仍然记得,什么原因呢?可能是因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几何作业做得比较多的缘故。
第三,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而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第四,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
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下面讲一下做作业的注意事项:
(一)习题的分类及意义
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习题可以有许多分类办法。
根据习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做习题的时间,可以把习题分为:
(1)课后习题
这是指每节课所留的作业。这种作业题知识面窄,针对性强(当然是针对刚在课上学到的知识),难度比较小,这些作业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
课后习题属于基础题,是解答综合性习题的“细胞”。认真做好了这些习题,将来才有可能去突破综合性更强的难题。因此对这类课后习题,要深入钻研,精益求精,达到熟练的地步。
(2)单元习题
单元习题指的是每章后面的习题。这些习题的知识范围涉及全章,有的还要联系到前面的章节,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做了单元习题,可以把分节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贯穿起来,使知识初步形成系统化。
一般在进行完阶段复习或专题复习后,使知识初步达到系统化的水平,这时再来做单元习题就会顺手得多。
做单元习题也是对阶段复习或专题复习效果的一种检测办法。
(3)总复习题
一般在书的最后部分。当然,更多的总复习题是老师在期末考试、毕业考试或升学考试之前,精心选择或编制的。
这类题目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有的要用到整本书,甚至几本书的知识,有的还要跨学科。
总复习题,一般是在总复习时做,也就是在知识初步系统化以后,再来做总复习题。这时已经是站在知识的全局和整体的高度上思考了,所以做起总复习题也就比较容易了。
凡是自认为知识已达到系统化的学生,不妨做点总复习题,检验一下自己的知识有没有达到系统化的水平。由于总复习题综合性强,涉及知识范围广泛,所以做适量的总复习题,可以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知识之网”的形成。
总之,做总复习题,可以检验掌握知识的水平,可以促进知识系统化的形成。
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样内容的题目,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出现。例如,化学题目可以分为:计算题、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鉴别题、改错题、问答题等等。选择题、改错题和是非题要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计算题则从量的角度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问答题可以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文字表达能力。
了解了不同题型的作用,就应当自觉地去练习各种形式的习题,使自己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实际上,根据知识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习题进行分类,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做作业的过程
(1)做作业前的准备
做作业不是一项孤立的学习活动。从做作业的角度看,预习、上课和课后复习,就是做作业的准备工作。通过预习、上课和课后复习,领会并巩固了知识,这才有条件在做作业时,独立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的学生作业迟迟完不成,究其原因,就是在做作业之前的学习环节上“欠了债”,结果欲速则不达,甚至还要返工,成了低效率的作业。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偷工减料,必将在后边做作业时受到“惩罚”。
当作业做不出来时,要认真地检查一下,前面哪个学习环节出了问题?原因是什么?并及时加以解决。
(2)审题
审题要解决三个问题。
①要看得准确
就是说,不要把题目看错了。实际上,因为看错题而做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我和我的老师”作为寒假作业,作文时间本来很充足,不少学生写完以后也很得意,可是发下作文本一看,成绩很低、为什么呢?不切题。因为根据题意应当写三点:写老师、写我、写我和老师的关系。这三个方面,重点应写我和老师的关系。可有不少学生只写了“老师”,因而就不切题了。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写成的文章,结果不合题意,问题就出在审题上。
在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时,把重量看成质量,把石灰石看成生石灰,把氧化铁看成氧化亚铁……这类看错题的现象,比比皆是。考试时,不少学生交卷以后才发现,由于审题的错误,造成了一步错、步步错、全题皆错的后果。做了无效劳动,丢了很多分,心里自然十分难受。不过,这些学生应该接受教训,认识到考试时的审题错误,正是平时做作业不认真审题而结出的苦果。
造成审题错误的原因很多。
有的是单纯任务观点太强,做作业图快,不讲质量,以致忙中有错;有的是对概念或原理掌握得不好,分辨不清,以致张冠李戴,造成错误;有的语文水平太低,看不懂题,如把异同点理解为不同点,使题目少答了一半;有的喜欢套题目,结果往往把貌似而实质不同的题目看成是自己头脑中的那些固有的题型,以致所答非所问等等。
解决好审题问题,要有一个过程,但应当认识到:看题时,认真、沉着、冷静十分重要,这样做从表面看来是慢了,实质上这个慢正孕育着真正的“快”。
一定要客观地、原原本本地、稳稳当当地把题意搞清楚,这是审好题目的第一步。如能做到不看题,就能记住题目要点,那就更好了。
②要分得清楚
什么叫分得清楚呢?就是要善于“解剖”一道题,尤其是比较复杂的综合题。
要善于把一道习题分解成各个部分,各种因素,各个方面,各种已知、未知和潜在的已知条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化大为小,把问题逐步解决。不耐心地对习题进行“解剖”分析,就会因无从下手而一筹莫展。
③要联得起来
联得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分析题目的基础上,能将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能把题目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也能与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有关思路和方法联系起来。
联系有关的旧知识,运用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就可以发掘出很多潜在的条件,为解决问题打开了通道。
有些学生之所以解不出习题,就是因为有关的旧知识没有学好,不能使之联系起来的缘故。
如果能把题目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只要抓住了关键的部分,就可以凭着这种联系,使问题一个一个地得到解决。如几何中常用的综合法和分析法,就是把已知和未知一步一步联系起来的解题法。
如果能联系起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把不熟悉的题目转化为熟悉的题目,从而找到共同点,解题时有如轻车熟路,使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平时做作业后,善于比较归类,那么在做题时,就容易和过去用过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联系起来。如果平时做作业后,不善于比较归类,那么这种联系就难以建立起来。
有时因为题目比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样使思考有了支撑点,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这对于分析问题,寻找联系点十分有利。实际上这正是运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这番工作,解题的捷径就容易展现在纸上了。
(3)做题
做题是做作业的第三步,也就是审题后把解题思路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是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过程。
做题的关键是要保质保量,简单说,就是不仅要把题做对,还要尽量快速完成,以提高做题的效率。现在交作业后,老师一般只给判对错,而完成作业花了多少时间却很少有人过问,如果自己在做作业时,不对自己提出效率上的要求,做作业速度慢,错误率高,那么,在将来定时、独立完成习题的考试中,就容易遭到挫折。
学生们都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要靠平时下工夫才行。因此,做作业时应当给自己提出这样两点要求:
①争取一遍做对
在做作业时,要求自己一次就做对。这要靠自己做作业前做好充分准备,审题没有误差,在思维、运算和表达的过程中准确无误。
一些学生经常说,这些题明明都会,怎么老做不对呢?原来问题出在运算上,造成运算错误率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轻视运算,认为这是简单问题,懒于动手;二是做作业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太强,常见的现象是互相对答案或运算时使用计算器。
不少学生在做作业时,马虎草率,急急忙忙算出答案,然后和同学对答案,对了就算过去了,不对再查找原因。由于在开始做题时,头脑中就想着:做得对还是不对,过一会儿跟同学对一下答案就知道了。这样,做题时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长久下去,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对自己能不能独立把题做对毫无把握,缺乏信心。
还有一些学生,做题时运算的准确率极高,但这是靠计算器算出来的。用惯了计算器的学生一旦离开计算器,连进行最基本的运算都会感到困难。道理很简单,用计算器只要输入数据,就可以得出结果,中间的运算过程由计算器代替了,学生当然看不见这种运算过程。经常不进行运算实践,那么运算能力就“退化”了。
如果一个学生在做作业时,运算过程靠计算器进行,运算结果靠和同学对答数,这样做作业时必然离不开计算器,离不开同学。而在重大考试时,既不能用计算器,又不能和同学对答案,那时候,谁来替你计算,谁来跟你对答案?
这种依赖计算器和同学而换来的表面上的准确,到重大考试时付出的代价是计算错误。
大家知道,考试时要靠自己独立去完成习题,工作后要靠自己独立去完成任务,因此,在做作业时也要有这种依靠自己的学习态度,有了这种学习态度才能做题靠自己运算,靠自己检查核对,这样,做题的准确率就会越来越高,就能最终达到基本上一遍做对的程度。
②力求做题速度加快
学习不能不讲效率,作业题不仅要做得对,而且要做得快。
现在多数学生做作业只满足于按时交作业,满足于发下来的作业上全是对勾,至于自己做作业花了多少时间则很少考虑。
每天做作业时应计算一下花了多少时间,在每天交作业时,还要问问班上学习优秀的同学花了多少时间,并加以比较。如果差距比较大,就应当分析一下自己做得慢的原因,是知识没掌握好,是解题方法太笨,还是运算太慢……找到原因之后要及时改进,直到不仅能把题做对,而且在做题的速度上也能赶上或超过班上最优秀的同学。
在平时做作业时,若能对自己提出一遍做对和速度加快的要求,并把这两点要求变成具体的行动,那么考试时错误百出或者做不完题的现象就与你无缘了。
(4)独立检查
有的学生在考试之后,立刻就能对自己考试的结果做出准确的估计。
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坚持进行独立检查作业的缘故。
独立检查就是在做完作业之后,自己想办法来判断作业做得是否正确。这是保证作业质量的不可缺少的一步,就像产品出厂前要检验是否合格一样。
独立检查作业,可以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做完作业对答案,交了作业等老师判对错,自己心中完全没有底,这不是好的学习态度。应当学会自己独立地检查、验证作业的结果是否正确的本领。
检查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
①逐步检查法
就是从审题开始,一步一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正。这种方法往往不能发现在解题思路上的根本性错误,但可以检查出计算和表达上的一些错误。
②重做法
做作业发现有错误,如果时间允许,干脆重做一遍,将两次答案加以对照,看看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再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对于修改较多的题目,也可以重做一下。不过一些综合性的大题,如要重做一遍的话,时间往往不够用,因此,重做法不适合综合性的题。
3.代入法
把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
例如,已知反应物的量,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物的量。当把生成物的量计算出来后,把这个数据作为已知数据,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反应物的量,如果与题目给的反应物的量相等,就可以判定计算是正确的。若不相等就应当进行检查,看看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又如,代数解方程后,把解代入方程式进行验算,如果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等式成立,说明这个解是对的。
检查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种,要根据具体学科和不同的题目,选用相应的方法来进行检查。为了给检查提供方便,在解题时,要养成按一定顺序书写草稿的习惯,一道题演算完毕要顺手把有关的部分圈起来,标上题号,以便在检查时容易寻找。
(三)如何进一步提高作业的质量
要想进一步提高作业的质量,还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题多解,一题多想;对习题加以比较进行分类;更正错题;习题要做得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等等。上述做法,由于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必须做到,因此,有的学生做,有的学生就不做。作业质量上的差距,学习成绩上的差别,往往就从这些地方开始拉开了。
(1)一题多解,从中选择最佳解法
每做一道题,都要认真想一想,这道习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这道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除了这种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这些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最恰当?有不少习题,客观上存在着多种解法,要善于钻研,通过对各种解法的比较,确定一种最佳解法抄写在作业本上。这样的作业,从表面上看和别人的作业一样,实际上质量却是高的,做题遍数也比别人多出好几倍,因为它是从多种解法中筛选出来的“最佳方案”。
(2)一题多想,探索解题的各种可能性
如果时间允许,每做一道作业题,都坚持一题多解,一题多想,多动脑筋,把题目钻研得深些,从表面上看题目做得少了,做得慢了,但实际上却是题做多了,快了,要认识到其中的辩证关系。
有不少学生平时题目做得不少,但缺乏这种一题多解、一题多想的钻研精神,做过的题目质量不高,印象不深,虽然题目做得又多又快,但在考试做题时仍然又慢又差。
(3)比较归类,以少胜多
习题之多,有“题海”之称,怎么办呢?应该看到题目之间是有联系有区别的。围绕一个专题做了相当数量的习题之后,应当认真地把做过的题目整理一下。
想一想这道题目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在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上又属于哪一类?这些题目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把这些题目加以分类,使自己的眼界一下子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再见到同类题目时,就比较容易纳入自己头脑中的分类系统,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如果把这种比较归类的“加工”工作做好了,抓住了每一类习题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那么这一道题就可以抵得上十道题,百道题,再做题时,就增加了识别同类习题的本领。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解题方法,就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后面对习题就不会再有浩如烟海,不知所措的感觉了。
当然,在比较、归纳、分类的时候,一定要在自己做了相当数量的习题后再进行,要自己来“加工”,别人的分类,别人总结出来的典型例题,只能作为参考。如果自己不亲自实践,不亲自动脑筋,而死背人家总结出来的类型题,想以此来套千变万化的习题,做题效果往往极差。
(4)更正错题
有的学生在作业或卷子发下来以后,对完答案,看看分数便一扔了事,从不认真更正错误;
还有的学生见作业上错误比较多,干脆重做一遍,结果,出过错的地方也找不到了。
我们说题目出错的地方,正好暴露了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弱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补上自己的欠缺。如果用彩色笔在错误处做上记号,写出正确答案,然后认真保存起来,将来复习时,拿出来看看,就可以避免重犯错误,起到“提醒”的作用。
(5)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做课外习题
一个优秀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中走过的弯路时说:“听人说应该多做习题,我就不顾课本,也不重视书上的习题,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课外习题,以致费力不讨好,常常上课听不懂,总复习时很紧张……”为什么呢?因为做的课外习题脱离了当时学习的中心内容,脱离了老师安排的学习进度。从一些优秀生的经验来看,他们是在完成了当天学习任务之后,用空闲的时间,做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外习题,从不另搞一套,这样做就直接促进了课内的学习。
(6)作业要工整、简明、条理清楚
平时做作业时,应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的作业,反映了一个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的作业,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有利于检查时查找;复习时看起来也方便;老师批阅起来也可以快得多。要做到这一点,在解题时,不要轻易落笔,要在深思熟虑后,一次写成,切忌写了改,改了擦,使作业上涂改过多。当然做作业时各学科都有各自的格式,要按照各学科的作业规范去做。
(7)作业要保存好
按照知识系统,定期将作业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放进卷宗或“公文袋”中,到复习时,可随手拿来参看。作业是学生平时辛勤劳动的成果,不注意保存好,就等于自己的劳动果实白白丢掉了。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