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335所高中校的新高一年级今年秋季将正式启动课程改革实验,据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李奕介绍,此次高中课改共有五大变化。
背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深化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经教育部批准,目前全国已有天津、广东、江苏、山东等10个省(市、自治区)先后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按照教育部的整体安排,北京市于2007年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2010年前所有省(市、自治区)将全部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变化一:学科课程分必修选修
新课改将重建高中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将被分为若干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所包含的各学科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每部分分成若干学习模块进行教学。
解读:举例来说,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再各自分成不同几个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必修模块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学完,而选修模块的内容则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
变化二:全年四学段授课
新课改会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地方和学校取得一部分课程自主权,便于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解读:学校原有的学期制被打破,全年被分成4个学段,每个学段为10周时间,其中包括9周上课和一个考试周。
2006年,人大附中、北京二中等高中校已经开始自主设计部分课程。学校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让学生能够各得其乐。
变化三:学生可跑班上课
新课改建立了学生自主选课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的一部分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跑班上课,形成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状态。
解读:不同学校会提出多种选课方案供学生选择,全校同一年级不再是一张课表面对所有学生,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制定自己的课表。每所学校都将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搭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对一个学生而言,他将会和不同的同学组成新的教学班,这就有利于拓展他的交际范围,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
变化四:会考不与毕业证挂钩
新课改需要建立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整体优化高考、毕业会考和每一学习模块阶段性学分管理的关系。
解读:高中会考成绩是否合格不再与能否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挂钩,学校掌握模块考试和学分管理,学生学够学分就能拿到毕业证。目前的会考将不再是惟一评价标准,研究性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也将成为学校评价的标准之一。高考在设计上将与现在的高考保持最大稳定,考试模式不会有太大变化,考试内容将有所变化。
变化五:校长可将办学理念
融入校本课程
学校被赋予课程自主权,全市335所高中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本校课程。
解读:这是对学校校长领导和管理能力的一次挑战,校长要从过去的通识性管理向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过渡。作为一校之长,需要自己根据学校客观情况搭配课程,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文化底蕴加入到课程中来。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