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佳琳 李立强 2007-02-02 09:57:18
在本报联合新浪就课改问题的调查中,44.89%的受调查者认为课改形式大于内容,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另有25.78%的人表示说不清,得看实际推行效果;还有29.33%的人表示欢迎,认为此举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对于这一调查结果,嘉宾们表示,这正从一个侧面显现出目前社会对于课改的认识还非常缺乏,很多人并不知道课改究竟是什么,了解的比较片面。鉴于此,就更有必要加大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课改。
对于课改是否能与高考
顺利对接的问题,73.3%的人认为不能,同时认为高考不改革,课改只能流于形式。对此,钮小桦和李延林的意见很一致,“要清楚,课改绝不是为了高考才课改的,课改是为了人才的全面发展。”调查还显示,约4成的受调查者对于目前的教师水平存在质疑,认为由于原有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师能力的萎缩,短期内教师难以适应课该。对此,钮小桦表示,诚然,新课改对于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个机遇。
关注焦点1
课改与高考如何对接?
主持人: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整个课程改革了,会考可能要取消了,但是高考又不变,学生应该怎么适应?
李延林:会考在有些地区就不存在了,北京正在研究,有一种倾向,比如作为将来高考的一种补充,高校录取学生的一种补充?会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至于偏科。但目前虽然还没有拿出一个成形的东西。
刚才主持人提到了说,高考不发生变化,我觉得好像这话说得还不太准确。
高考是目前为止主要的选拔方式,在前几年,高考是惟一的方式,现在不是惟一了,有自主招生等。
过去惟一一张试卷就决定这个人的去向恐怕就不会了。高考实际上在发生着变化,若干年后高考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应该怎么考,我们会通过改革会发现它的变化。
主持人:咱们课改有没有讨论如何和高考对接?
李延林:应该反过来说,高考如何和课改对接,课程有一个标准,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应该依标准实施,依标准进行,教师、领导、包括考试部门,像北京考试院,要学习课程标准,要依照课程标准考虑我的课程实施,考虑考试的实施。我们也要在还不太适应的情况下,在逐渐理解中,不断地发展。
主持人:需要长时间的验证。
李延林:对,不仅是验证,它要不断完善,不断使这个东西更加适合我们的高中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也要自身完善。
关注焦点2
教材多样加重学生负担?
主持人:课改以后课程多的,教材也就多了,如何选择统一的教材呢?
钮小桦:教材的选择属于技术性问题,原则上是要提供多本教材,但是从操作层面来看,各学科还有一种选择,学生面临着有不同类型的教材。
李晓影:不同类型的教材实际上是对学生非常有好处,以前学生可能只面临一种教材,有些学生实际上可能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正因为教材束缚也束缚住了他个性的发展。
钮小桦:还有无字教材,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区、社会通过体验感悟人生,学习一些做人的道理。
新京报记者:外省也有一些由教材引发的问题,有的老师把所有教材的内容加到一起,这样使得学生的负担可能会相应增加?北京市推进这个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避免这个问题?
李延林:教材选用工作正在做,目前没有到定论的时候。但是2004年刚刚进行新课程实施的时候,比如数学有五套教材,有的老师把五套教材拿过来,甚至把几年前的教材也拿过来,六套教材进行整合,把所有的内容灌给学生,恐怕丢掉什么东西,是不对的。
我们提倡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使用教材。这个是对我们教师在多本教材情况下的一种实施能力的考验。
李晓影:教材只是一种载体,只要这个教材是过关的,更重要的是在教材的平台之上,如何去培养学生。
关注焦点3
教师培训应如何实施?
主持人:教师培训谁来提供?或者谁提供的培训更有权威性?怎么评判?
李延林:培训两方面,一种对课程理念上的认识,对于学科的重新的理解,再有一个就是对教材的理解。北京市由专业机构实施了,校长培训我们有北京教育学院,教师的培训,有课程标准组的主持人,他们的认识应该是最前沿的。
李晓影:培训有很多层面,像刚才教授所说的我们有自上而下的培训,老师需要理解、领会、消化,同时还有一个层次的培训,也是学校下个学期以至将来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做的工作。
主持人:作为一线教师一边接受培训一边上课,怎么适应这个过程呢?
李晓影: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工作、科研、培训一体化的模式,可能是在学中进行培训,在培训当中又在学,所以它们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
钮小桦:校长这个层面的培训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领导,中层干部的培训是更好地在操作的过程中,或者管理的层面能够到位,比如学分,学分怎么来认定呢?我根据什么来认定?我怎么能够营造一个很公正、透明、公开的认定程序等问题。
老师层面的培训,就是要打破它已有的形成一定模式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说我们的学生原来是行政班,它是固定的一种班级,从管理等等都是固定的,现在要从行政班变成了走班,走班学生怎么管理?老师在这里面发挥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
还有老师如何去构建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比如说我们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好地实施三维的目标,知识能力、课程方法、价值观等。是老师要考虑的。
关注焦点4
学生如何面对多样性选择?
主持人:有学生和网友说,课改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那学生和家长需要做些什么?
李延林: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合力,才能真正地去落实好,学生家长在课改中都有责任。
对学生的培训,关键是理解课程,学会选择,这个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比较困难。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里所进行的基本上是被动式的,你让我学什么我学什么,你怎么要求我怎么做。
还有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将来到社会上要不断地选择,中学生的课程这样一种选择,使他提高了人生规划的一种能力,这其实挺重要的。等到工作再去说这事,好像晚点了。学生毕业找工作那么难,很盲目,不知道干什么,因为事先不会选择,这个需要培养。
钮小桦:我想学生进入高一的新课程以后,可能会有一种深切的体会,就是他感觉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以他们为本,以他们的发展为本。
所以我觉得学生应该有一种很积极的态度,新课程实施后,学习方式会更加丰富和明显。要求学生主动、自觉,这样一种态度去投身到新课程的学习当中。应该感受到学习给他带来的一种快乐。
每个学生应该对新课程有一种理性的思考,长远的考虑,自己要有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把自己的学习能够和人生发展联系在一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改革怎么重视都不过分,而实践中的问题又“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即将来临的课改,在两天的专题报道中,我们无法为课改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包括记者在内的大多数参与者都有一点共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讨论中反映的一些社会对课改的愿望,旨在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倒计时已经启动,希望在余下的数月中相关部门能及时破解面临的难题,为课改带来一个好的开局,相信这也是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共同的希望。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