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而思教育 作者:中考网教研组 孙旭 2007-06-20 10:27:55
前言:初二这一年对于一个初中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学生通过初一的学习,已经逐步适应了中学的学习节奏、老师的教学习惯,也熟悉了校园环境和周围同学,一切不利于学习和生活的外因基本肃清。因此,进入初二后,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和一个学生接触,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判断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问题和目前遇到的困难,这当然不是老师会“相面”,而是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某些学习习惯合理地推测,就好像我们能够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推断他的健康状态一样。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优秀的学习成绩的基础。
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养成应该是初一的任务,但由于初一阶段知识相对容易,使得“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差异并不明显,老师和学生家长很难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已经成型,因此,在初二还需要对某些“不良现象”和“潜在威胁”进行微调。主要体现在“四多”:
1.多听
这里的“听”指的是课堂上的听,但不仅仅是听老师讲,更是要听同学讲(这不仅仅是个尊重的问题)。老师在课堂讲解习题时,往往会请同学发言,或是谈看法、谈思路,或是干脆让同学完成证明或演算。这个时候,有的同学会不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而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他的观念里,老师在课堂上享有权威和地位,老师说话的内容都很重要,应该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地位和自己相等,他们说话的内容不重要,不用认真听。其潜在的心理活动是:别人的成绩不如我,我不用听他的,我自己会。也就是说,好学生不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是其骄傲自满的情绪作怪。殊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怎么就知道别人这次没有想到一个让你甚至老师都惊讶的绝妙解法?另一种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同学发言的之前还没做完,甚至没有任何思路。这时,他会觉得听其他同学叙述解题方法是剥夺了他自己思考的权力,其实,在思路陷入困境的时候适时地听取别人的看法无论对于知识的记忆还是方法的掌握都是有很大好处的。你正好参照他的思路看看你的思路卡在哪了,是大方向不对,还是小岔路走错了,还是刚好有一个小坎把你挡住了?也许你现在遇到的困难正是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也许你觉得困难的地方别人不觉得困难而你觉得显而易见的道理别人却要费半天唇舌;也许同学发言中不经意的一个提醒一下解决了困扰你半天的问题,让你感到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在这种情况下,想不把这个知识记住都难。另外,老师会在同学发言时进行必要的点评,这种点评可能都不需要说话,仅仅在同学的叙述过程中挑一下大拇指,如果你看到这一幕,你就会意识到同学刚刚说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也许是点破了解题的关键、也许是用了一个极其漂亮的定理。不要说当时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就是哪个学生稍微错一下眼珠,也会漏掉这个关键信息。我们夸奖一个孩子善于在课堂上捕捉信息时常说他“会听讲”,这里并没有说仅仅是会听老师讲,也包括其他同学。
2.多想
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数学思想的过渡,这个过渡包括从数到式的过渡;从算数到方程的过渡;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要想顺利完成这些过渡,迎接高中更复杂、艰难、抽象的数学的学习,光靠被动的听老师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主动的动脑子去想、去思考。这种思考决不是为了做题的思考,而是更广义的思考,对知识的反思,对数学的反思。比如当我们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老师会比较相似和全等的异同。有些学生会把这些异同当英语单词背下来,这种人是学不好数学的;有些学生会结合概念掌握性质,这是大多数学生;真正能把数学学好的学生会仔细思考全等和相似这些异同点的由来,结合三角形的基本性质,通过比较和研究,最终得到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再比如函数的概念,这是一个涉及广泛又极容易产生误解的内容,很多学生直到中考结束都没有透彻地理解函数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导致了中考的函数题能作对,但是上高中之后再继续学习函数却发生了困难。所以,经常性地反思一下过去的概念会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3.多问
“知识”又称“学问”,可见“学”离不开问。现在的学生提问的少,分析其心理无外乎两种:“哎呀,老师那么辛苦,我还去提问,多给老师添麻烦啊?”;“哎呀,这么简单的问题要是去问,老师会不会人为我上课不好好听讲啊?”。其实都是多虑了。第一,作学生就要多提问,这是你的权力,回答你的问题是老师的义务。有朝一日你离开了学校,想找个人问个问题又找不到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身边有一个随时准备着回答你问题的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了。第二,老师绝不会认为向他提问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有问题,相反是从来不声不响不提问学习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容易因为学习态度原因被请进办公室找老师面谈。你应该相信,老师是愿意同学向他提问的。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你的提问了解你的学习状况,指出你的不足;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你的提问了解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改进。所以说,你向老师提问对双方是双赢的。当然,如果你不愿意问老师,问同学也可以。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是最平等最灵活的,而且,同学之间处于相通的知识水平和年龄背景上,对同样的问题可能有相似的理解,遇到相似的困难,互相启发的作用更甚于直接向老师提问。总而言之,有问题一定要问--问老师也好、问同学也好--直到弄明白为止。
4.多练
要想学好一个知识或者技巧,没有反复多次的练习是不可能全面掌握的,而前面所说的“多想”也是在不断地练习中慢慢进行的。想想看,刘翔没有成千上万次的苦练,能走上奥运会的领奖台吗?姚明没有成千上万次的苦练,能打进NBA吗?当然练习也是有规律的,“苦练”不等于“傻练”。有些同学做完练习不善于总结,往往上午做错的题下午再做还是错的,没有丝毫的改进。这种没有效果的练习就是“傻练”。练习的目的有两个:“寻找问题”和“积累经验”。这里不说“积累经验”,单说“寻找问题”,当练习做错了,就是找到问题了,如果找到问题不解决,那就等于白找了。所以,寻找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只有问题解决了,练习才算有效果。为了让练习有效果,就必须在练习之后及时总结,回顾错题,弄清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当时是怎么想的,应该怎么想就对了。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错题的价值就被充分挖掘了。大部分同学能够对于考试中的错题有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题目切实地影响了他的考试成绩及名次,但对于平时作业、练习册或老师课堂例题中的错题不够重视,这也是一个误区。有一句名言:“只有把平常练习当考试对待的人,才能把考试当成平常练习”,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讲,除了中考,其他的考试和日常的练习没有地位上的差别。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就像前面“多练”中讲到的对于重复练习过往错题的问题。是否“有意识地重视错题的改正和积累”是属于学习习惯,而“如何处理错题”则是学习方法。有的人喜欢将错题单独辑录成册,便于集中管理;有的人宁愿将试卷统一装订,保留错题的“第一现场”;也有的人从来不做形式上的工作,但他真能保证错过一次就决不再错。学习习惯是相通的,学习方法可以因人而异。
学而思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