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考试报 作者:安京京 2007-08-02 14:03:45
9月1日,北京市全体高一新生将迎来新课程改革。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李奕认为,高中课改不是颠覆性变革,而是让教育快速进入和谐发展阶段,最终实现学校和学生的自我超越。
新课改带来两大变化
记者:高中新课改带来了哪些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
李奕:高中课改主要是两个层面的变化。一个层面是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那些具体措施、课程设置等学习管理方面的变化,另一个层面是对首都高中教育的发展所面临的变化。
微观层次的变化体现在诸多领域。时间上,由原先学期转化为学段的管理;内容上,由过去的学科转变为学习领域、学科和模块的管理;在课程设置上,由统一的学科课表转化为以选修和必修模块为单位重组的带有个性化特征的课表等。这些微观环节的变化,实际上带来的是学校管理和学校形态的变化,高中和以前有所区别。在学校里,学生可根据模块的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程度来自主选择课程,还会出现一些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学校的管理也由过去面向班级的管理转化到面向学生个体的管理。学校要记录每个学生的学分和成长记录,最后认定他们的学分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标志着高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走向精细化,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支持。
但从首都基础教育的整体来看待高中课改,另一个层次的变化更值得关注。我们可能更加关注为什么要搞高中课改,高中课改期待3年、5年后的目标是什么?其实,我们期待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增长方式实现一种转变。当前,高中发展通常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教师队伍等,要抓课堂教学质量,要有考试、评价和升学率,虽然以学业成绩和体育考试成绩,再加德育表现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依据,但实际各项制度设计和选拔机制仍然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相对统一的,大家同样的课表,同样的学习次序,不论是示范校或农村山后学校,都是国家规定的同样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固有的问题难以解决,如学生负担比较重的问题,教学和考试不是很协调统一的问题,包括老师和学生负担重,个性化的需求得不到回应和满足的问题等。因此,首都高中急需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来适应现在社会经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首都的经济社会要向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方向发展,对于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也是如此。所以,高中新课改另一个层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一种新的增长方式。
记者:高中新课改如何向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方向发展?
李奕:首都高中教育发展的“繁荣”体现在各个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的呈现,在现有体制下,学校发展有千校一面的倾向,个性化特征凸显不出来,特别是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几乎没有。在国际交流中,我们关注到像英国的伊顿公学等知名高中,无不具备自己特色课程,通过有意识的课程实际,把自己学校的文化特征、历史积淀以课程为载体传递给学生,使得本校毕业生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而在我国,从较好的示范高中到一般的高中,长期以来课程设置都一样,参加的都是统一会考和高考,把高中变得更繁荣的目标是实现学校特色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使得每个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这需要系统变革。
首都高中教育发展更加“文明”体现在工作中更加尊重教育规律,更加尊重学生需求,采用科学、高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而不是靠拼体力、补课等手段。
首都高中教育发展更加“和谐”体现在学校和学校之间、区县和区县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争生源、争师资、争资源,应该是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各得其所,都有各自独特的地方,这就是“教育生态”的概念。就像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对于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大树的作用和小草的作用都很重要。首都的300多所高中学校,不同层级的学校对于整个首都基础教育生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维护首都的稳定、保证首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等方面贡献卓著。因此,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不是把这些学校都变成同一个水平,一模一样,而是要让他们和谐发展,各得其所,为首都发展建设提供不同特色、层级的人才。
首都高中教育发展更加“宜居”体现在课程改革最终要让所有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即全体干部、教师和学生)受益,切实提高他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感,最终让校园成为老师和学生乐于生活、乐于学习的“宜居”家园。
高中新课改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把课排好、模块考好、会考安排好,更是期待着3年到5年之后,北京的高中能呈现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形态。
新课改不会加重学生负担
记者:高中新课改将使用多种教材,这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李奕:教学面向课程标准,采用一纲多本的方式。学校只用教材去实施教学,而评价学生和教育质量是面向课程标准的、脱离某一个版本教材的,所以教材版本的差异在高中课改后不是关键问题。按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每种教材的使用范围不能超过60%,在北京大约是50%。学生不用每种教材都学,只要按照老师的教学,使用所选择的那种就行。千万不必一一读到,增添没必要的负担。但老师在备课时,可以多参考几种教材,有利于拓展备课的视野。
学科老师教学时,需要把握好每个模块的知识点、能力要求教到什么程度。在7月全员教师学科培训中,特别对教研员和一线老师提出要求,要“精确定位,精确打击”,给老师提供模块教学的标准,帮助老师准确把握,不要随意拓展内容。模块考试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负担压力。高中课改要以人为本,要明确改革是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必须将所有的设计都能让老师和学生承受得住,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
记者:新课改会不会加剧学校间发展的不平衡?
李奕:这是个敏感又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应该如何认识学校之间的差异。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包含了数以百计、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基础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并非提供一样“规格”的人才。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和他本身能承受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内容是有差异性的,所以用教育生态的思路来看待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提供给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资源,才是最好的教育。不是把所有学校都建成示范校就是最好的。如果真是那样,可能反而会枯竭教育资源,破坏教育生态。高中阶段的教育应该呈现出应有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从“适合”的角度切入的。最好的是最适合的,而不是最高的。
其次,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校评价应该建立在其所创造的教育附加值上,即要看学校的教育“加工力”,进行出口和入口的比较。高中新课改后,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将发生变化,不再像现在这样只拿考试成绩来说,如比较700分以上的人数等等。而是比较学校教育“加工力”,看增量和变化,孩子在原有基础上产生多大的进步是关键。真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一定示范校的“加工力”更强。而这种“加工力”正是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