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金? 2007-08-13 08:28:11
8月,江城进入了最火热的季节。
武昌某培优中心小学四年级奥数班,简陋的教室里挤着坐下了60名学生。教室里没有空调,几台吊扇呼呼作响,面对老师的讲解,多数学生显得无精打采,几名学生还打起了瞌睡。“暑假学奥数的学生特别多。”培训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奥数多是大班教学,小班教学的不多,每个班人数差不多在65人左右。从小学到初中,各年级奥数班都开齐了,其中小学一、二年级称为兴趣班,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三年级以上就称为奥数班,专攻竞赛题。
记者在该培训点看到,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在简单了解课程安排、收费标准后,不少家长当即缴费报名,生怕被别人抢占了名额。
特长教育成“全民”教育
“班上有45名学生,只有6名学生没参加奥数培训。”洪山区一所生源不错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说。该老师还告诉记者,四年级至六年级参加奥数培训的小学生占大多数,而且大有向低年段普及的趋势。
据这位老师了解,不少一、二年级学生也开始参加所谓“数学兴趣班”,据称该班旨在培养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奥数到底是什么?奥数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简称,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
真正能从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奥赛骄子的学生到底有多少?一位“奥数”教练告诉记者:“奥数的获奖率最高也就是千分之四。”与动辄几十万奥校学员相比,想凭借奥数奖项拿到名校免试“入场券”的绝对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学“奥数”只是为能拿奖的尖子生做“陪练”。据称,每年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全国也只有五六个学生而已。应该说,奥数属于特长教育。
奥数的“极端化”,引来了不少专家对奥数培训的抨击,武钢三中副校长程爱林表示,只有5%的智力超常、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合学奥数,但就是这样一个为超常学生设立的数学竞赛,在中国却越来越风行,大有成为一种普及教育的态势。奥数渐渐变了味,它由特长教育开始变成全民教育。
奥赛培训市场火爆的背后
家长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上奥校?其实,在很多家长眼中,孩子都有这样一个所谓的“成才链”―――进入好初中才能考入好高中;只有进入好高中,才能考入好大学;只有考入好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而与“小升初”密切相关的“奥数”,就成了这根链条的关键环节。
获奖证书成重点中学“敲门砖”
最近,武昌的王先生着实在亲友面前风光了一把,即将小升初的儿子很早便接到了某知名改制初中抛来的“橄榄枝”。王先生的儿子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中喜获一等奖。“如果没有获奖证书,哪有那么容易进这所重点初中。”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其实很多家长都深谙“奥数获奖证书=重点中学‘敲门砖’”的规则,不少初中名校在选拔新生时虽然不考试,但却把奥数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标准。为了孩子将来能上重点中学,不少家长让孩子很小就开始学奥数。“学生家长对电脑派位不满,就要想办法择校,那学好奥数考重点初中是显而易见的出路。”洪山区一名小学教师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原本作为一项普通的数学训练的奥数,被涂上了太多的“功利”符号,就必然会被现实生活所异化。
该教师告诉记者,自己班上绝大多数孩子都参加了校外的奥数培训,家长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数学家,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获奖,能够上重点初中、上重点班。
而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武汉市教育局发布通知,学生参加经批准的竞赛所获得的奖励、成绩,均不得作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收新生和学生分班的依据。此外,教育部门对学科竞赛项目的参赛面及获奖面也作了规定,每项竞赛的参赛人数不得超过全市参赛年级总人数的5‰,区级参加选拔的人数不得超过本区参赛年级总人数的3%,每项竞赛的获奖面必须控制在市级参赛人数的15%以内,各主(承)办单位在组织竞赛活动中不得以参赛人数的多少来分配获奖名额,也不得以参赛人数多少为依据评选组织奖。
可见,竞赛这块“敲门砖”并不在教育部门的许可范围内,只能说它是一种“潜规则”,可为何学校和家长们对“潜规则”趋之若鹜?究其原因还是升学利益作祟。
家长为奥数培优加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家长送孩子学奥数心态各有不同,除了大多数家长抱着明确的升学目的送孩子上奥数班外,也有部分家长则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或本着从众心理而这样做。
顺其自然型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数学开动脑筋,学会思维方法。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发展自己的数学特长,而上奥数培训班是个好的选择。数学成绩不太好的,上个奥数班说不定也能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多点数学思维。对孩子能学到多少、能坚持多久,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一类型的家长基本上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压力,但也基本没有对孩子进行辅导。
从众型家长本来没有让孩子学奥数的打算,但看到自己朋友、同事的孩子都在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好像与大家不同步,显得落后了。这种既不赞同奥数热,又无奈地加入到奥数热的大军中的家长,占有相当的比例。
“奥数”给孩子带来什么
“我不喜欢学奥数,学它还不如学弹钢琴。”一名暑假参加奥数培训的小学生这样说。做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难题,考不完的试,这些都令小学生叫苦不迭。
孩子的话也许值得家长们反思,学奥数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违背孩子真正的兴趣和意愿,强行将其送到奥数班求难求偏,学习效果究竟有多大?
洪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但自己从未送孩子学奥数等学科类培优班,这个暑假也不例外。自己遵循的原则是,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堆积木,玩电脑,自己不会横加干涉,除了将其上网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在李先生看来,孩子童年的快乐是无法复制的。
李先生还透露,身边有两位同事的家教方式与自己接近,从未让孩子学奥数,结果他们的孩子还都考上了北大。其成功的原因就是,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钻竞赛。
金牌教练、学子谈奥数
培养兴趣不得放弃全面发展
奥数国家级教练、武钢三中教师边红平表示,小学、初中根本就没有奥数的说法。现在小学生学的所谓奥数实际与奥赛内容大相径庭,实际上打着奥数旗号搞应试教育。现在的教材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教材难度降低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讲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小学不提倡给孩子过早定向,学生把减负下来的课外自由时间用在学“奥数”等上。“不分缘由地学奥数,如同让刚刚会坐的孩子去站立,让刚刚会爬的孩子去跑。还没有建立数学的基本概念,就要强行地糅捏在一起来解算问题,扰乱了孩子们的正常思维活动。”他认为,突出的数学天赋和浓厚的钻研兴趣,是学生接受“奥数”学习的前提,符合条件的学生只能是极少数。让没有潜质的孩子学“奥数”,是一种摧残;而放弃对资优生的专门培养,也是对学生和社会的不负责。引导每个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远比金牌重要。
自己虽是奥赛教练,边老师却从未强迫孩子学奥数,“孩子有学习的欲望,家长再引导不迟。”他说。从小到现在,儿子对什么感兴趣,自己就鼓励儿子学什么。不求孩子样样精通,但粗通各方面知识对开拓思维挺有帮助。
学奥数有兴趣才快乐
第48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付雷表示,希望自己将来能从事数学研究。他说,很多学生被奥数折磨得“死去活来”,是因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内心的需求,而是家长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放弃。这名金牌选手并非从小就学奥数,甚至连竞赛也极少参加。最终能在奥赛路走得最远,源于从小对数学的兴趣。“奥数”对他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游戏”。解题过程中,思路得到拓展和突破,这大大提高了他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自信心。
家长需顺其自然
第47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甘文颖的爸爸甘明仿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父母不能压抑这种天性。“学‘奥数’,要少点功利色彩。”家长坦言,孩子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数学天赋,但在决定是否让孩子钻研“奥数”时,家里人还是踌躇了好久。最后约定:让孩子试一试,不给压力,不提要求,哪天不想学了就停下来。“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奥数’,是为了迎合少数学校招生时的‘特别要求’。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让孩子因为学不好‘奥数’导致学习的信心下降、兴趣减少,而学习最重要的资本恰恰是有信心和兴趣。”
甘爸爸说,甘文颖从小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在他幼儿时期,就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游戏来训练孩子的思维,比如教孩子把乘法口诀当儿歌练,用扑克牌算24点,这些小游戏培养了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及对数学的兴趣。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