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中考报考 > 教育动态 > 正文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六大猜想  一年将有多次高考?

来源:千龙新闻网 2007-09-15 08:56:18

中考真题

  高考要改革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高考以前一直在改革,将来也是要改的。只不过越改越让人不满意,不知道是高考改革的步伐太慢,还是我们的思维进化太先进。总之高考是在骂声中改来改去。

  一、高考制度不会取消

  从1950年到2007年,高考制度历经坎坷,高考制度从无到有,从分散到统一,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高考制度也走上了艰难的改革之途,大大小小大的改革不断。高考制度内部的改良性的措施并不能缓解对人性压抑的弊端,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开始振臂高呼,希翼取消高考制度。

  实际上,有关我国高考制度存废之争在1966年就凸现出来了,针对高考分数的唯一性和高考竞争的残酷性,当时有不少教育届人士呼吁取消高考,后来,高考的存废之争已经脱离高校招生的框架,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才有“用对待敌人的办法对待学生”的观点,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以至于形成推荐入学的模式,高考制度已经真正取消了,一直延续到1976年。

  取消高考这种颠覆性的主张,其实是浪漫主义者缺乏科学依据的激情表达,对我国的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有害无益。从纵向上来看,高考制度历经50多年,虽然我国的高考制度问题多多,但并不是百弊无利的,比如,抛开人为的黑幕,高考制度本身是公正公平的。从横向上来看,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存在高考制度,高考是作为检测中等教育的水平和高校招生的依据而存在。

  也就是说,我国高考制度是不可能取消的,但高考改革是不会终结的,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淡化高考的统一性和唯一性。

  二、文理分科逐步淡化

  教育部从2004年9月起,高中新课标和各学科标准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个省区开展试验,2007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高中“会考”将不再决定学生能否毕业,取而代之的是学分制――最迟从2007年开始,全国各地高中学生,只要在3年内修满144个学分即可毕业。到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新的高考方案将和新课标接轨。与高中新课标相关的是新的高考方式。

  以前考试大纲要求所有题目都是必做题目,现在新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在选考的范围内,考生有选择性,可以选做部分题目,只要必考与选考的分值总和达到规定即可。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这一次高中新课标改革的亮点。新大纲的选考模块原则上对应新课标教学的选修模块,选考内容基本在选修范围内,但选修与选考并不完全对应。在传统的教学上,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新课标不同的是,老师不知道该讲哪部分,因为不清楚哪些是必考的,这么改革就是克服应试色彩,把教学和高考脱钩。

  新大纲所选内容均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而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必须在新大纲范围之内。新大纲不可能包罗新课标方方面面,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减轻学校、学生的负担,一句话,新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新大纲吸收新课标能力要求,提倡探究性学习,在试题设计中发掘考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的“选考”有两层含义,一是科目的选考,按照新课标高考大纲,以海南为例,文综和理综不考了,除了语文、数学、外语必考科目外,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单科属于考生自主选择,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考科目,单科考试科目数量由各地自定。二是试卷考题的选考,考题的选考有两个层次,比如试卷的试题总分是150分,但该科目的标准分是120分,也就是优等生可能会超过120分,具体如何操作有待探讨。另外一种是试卷的分值比如是120分,但考生可以自选考题,比如有一项考题,出了三道题,考生可以自选,但该项题的三道题的分值都是一样的。

  如果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考科目,传统意义上文科考历史、地理、政治,理科考物理、化学、生物的分科将会消失,这样改革,将逐步淡化传统高考的文理分科。

  三、高中会考将占录取权重

  1983年,教育部提出,毕业考试要和升学考试分开进行,有条件的地区试行初中、高中毕业会考,1990年,国家教委发文,决定从1990年起,用2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在全国逐步实行普通高中毕业生会考制度。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它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必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会考与高校招生选拔考试是具有不同性质的考试。

  由于高考分数的唯一性,高中会考游离于高校招生的框架之外,成了聋子的耳朵。也就是说,在我国,高校选拔学生,除了高考成绩外,没有其他可参考的依据了。日本国立、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就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持的统一学力考试,第二次为各大学组织实施的单独入学考试,法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必要条件是首先得到由学校统一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再参加高中会考。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考分数的唯一性将逐步淡化,高校招生不但参考统一高考的分数,同时也要参考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那么,高中会考成绩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将占高考录取的权重。但高中会考所占的权重到底是多少,有待进一步探讨。

  四、高职院校退出高考序列

  2004年高职教育的规模近些年一直在不断增长,高职教育在校生已经占到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7%。后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仍将适度扩大,并要在相对稳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但是在我国,比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和技术大学几乎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扩大高职教育的战略基本和国际接轨。

  目前,高职招生仍然在高考制度框架内进行,高职招生还在通过高考在选拔考生,这是非常荒谬的,高职的发展方向从学历教育中剥离。参考美国高等院校分层招生,第一类院校实行开放性的招生制度,录取所有申请入学者,并且为那些不合格的学生补课。许多社区学院和4年制的州立大学采取这一政策。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完全可以取消目前实施的单招单考,学生可根据会考成绩和普通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就读高职院校。

  五、综合科目由大学来组考

  从2003年开始,全国参加自主招生的高校有53所,在整个高校招生过程中,5%的数量太少了,限定的是某些高校,而且中学也限定在所谓的重点中学。2006年,复旦和上海交大两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最大的突破就是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依据。从国外大学的招生制度来看,高考成绩只是大学决定是否录取参考的一个标准,如美国的SAT,大学还要对申请的学生进行面试。

  我国高考制度最荒谬的就是大学招生却没有大学什么事情,大学只能机械地把高考分数作为唯一录取的标准,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从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势来看,取消高考是不可能的,随着自主招生的院校扩大,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大学的招生自主权逐步扩大,未来的高校招生,高校除了参考统一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外,还要进行单独的面试。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彰显,大学就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学科的特点招收适合该大学或该学科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单科选考科目完全没有必要在全国统考中进行,选考科目可以由招生的大学来组织实施。如果所有的大学都自主招生,那么,传统的自主招生已经完成了特殊的历史使命,退出高校招生的舞台。

  六、“一年多次高考”是大势所趋

  如果没有对高考激情,那么高考只能在新时代迈着旧时代的小脚舞蹈。有媒体报道高考一年有多次考试,实际上,我们通过“多次高考”在观望高考美丽的海市蜃楼。

  在21世纪教育论坛――“高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上。权威人士称,提出,高考改革的方法就是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官方又表态说,“目前还没有地区要在2007年分几次考试”。这使多次高考扑溯迷离。

  其实,官方一直没有停止多次高考的尝试,早在1998年,官方就开始提出一年两次考试的高考方案,对两次高考的模式进行具体的描述,到了2000年,北京、内蒙古、上海等地开始实施春、夏两次高考。但是,到2006年,春季高考大有流产之势,这无疑给多次高考拉响警报。

  春季高考的失败并不是说多次高考就走入了死胡同,这反而促使我们对多次高考进行反思。春季高考是一次尝试,多次高考是大势所趋。

  多次高考并不是21世纪高考改革的独创,从纵向看,我国20世纪60年代就是尝试过,从横向上来,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模式采用的就是多次高考。

  多次高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春季高考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体制的不配套,汲取经验,我国高考制度只要满足三个条件,多次高考就指日可待。第一,我们把希望寄托在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上,如果这次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分数评价的唯一指标,大学多元化选择学生的时代就会来临;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高中阶段教育彻底实行学分制,目前实行的两考分离,即会考和高考的分离,依然走的是应试的路子,会考和高考的功能不同,导致前轻后重,取消两考分离,实行学分制,学生凭借高中阶段的学分就可以申请大学;第三,彻底改变大学招生看分数的模式,充分发挥大学招生的主动性,把大学分成不同的层次,实行不同的招生方式,比如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大学,学生拿着学分就可以入学,同时也要设置难度系数很大的大学,除了学分外,此类大学可采取多种方式考察学生,实行淘汰筛选的模式。

  如果高考改革不配套,那么“多次高考”永远都是海市蜃楼。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