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都资讯网-海峡都市报 作者:叶琦 2007-11-13 09:04:03
钱理群是语文课改的探路者
王栋生: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苏教版国标本高、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委。
今年是福建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改的第二个年头,在平时的采访中,时常听到中学老师对课改抱怨说,课改专家用大学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教材和考试要求都难以把握,大学教授怎么不来中学上上课?可别说,还真有这么一位博导级的大学教授,在退休后亲身实践了到中学开课的创举。他就是著名文学理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钱理群。
11月10日~11日,“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福州一中大学城新校区举行,研讨会迎来了钱理群、顾黄初、史绍典、顾之川、王栋生等一批教育界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从北大退休之后,不断有惊人之举,先是于2004年4月到江苏名校南京师大附中,给中学生开起了鲁迅选修课,近年来又投身乡村教育……北大博导退休之后如此关注中学教育,这究竟是理想主义者的表现,还是充满责任感的教育家情怀?值此研讨会之际,记者来到福州一中校园,见到了这位头发花白然而精神矍铄、爽朗率真如同孩子般的老人。
记者:2004年您到南京师大附中给中学生上选修课,讲“鲁迅作品选读”,您在退休后还投入时间和精力到中学上课,促使您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
钱理群:实际上,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或者中学老师到大学上课,这本来是五四时期的一个传统,像叶圣陶、夏?尊、朱自清都当过中学老师,问题是这些年这个传统中断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可以说是一种恢复传统的自觉努力,也想打破大学、中学之间存在的壁垒,实现大学与中学正常的沟通与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您到中学里开选修课,给中学老师和中学生们带来哪些影响?
钱理群: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可以把许多大学资源带到中学里,在某种程度上,受益更多的还不一定是学生,而是中学教师本身。另外还起到一个“直通”的作用。中学开设选修课,其意义与目的正是要使中学与大学衔接,有助于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较早地进入状态。我给中学生上课,有两个目标,一是对那些有才华、有悟性的学生起到“早开发”的作用,我们对于中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的潜力,往往估计不足,很多聪慧的学生只要给他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定哪天就发芽了。二是从总体上提升中学生的境界,让我的研究成果具有普及意义。我当然不敢希望所有的学生都一下子“长”高,但让他们接触、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至少可以弥补他们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
记者:既然如此,为什么南京师大附中的选修课只持续了40天,讲完一期就没有再继续下去?
钱理群:我在南京师大附中上了40天选修课,因为我家毕竟不在南京,所以我把选修课集中在四到五周上完,问题是过度地集中、课程太密集了,学生来不及消化。离开南京师大附中后,我又在北京选了两所中学: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就像一般的高中选修课一样,上了一个学期,一周一节课中学生更容易适应。而且,大学老师到中学上课,也不太可能长期地一直上下去,所以我就是这么三次实验就结束了。现在就是希望中学老师能够衔接上来。据我所知,在我走之后,北大附中的老师就接着往下上我的课。
记者:为什么您在城市的中学里进行了三次实验之后,又转向关注农村教育呢?
钱理群:我曾把自己退休后的五年生涯,概括为一句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首先,开课本身就受到很大限制:不敢在高三上,怕影响高考;上课时间也只能在上完正课的4点钟以后,学生因为有各种活动经常不能来不说,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我自己就有一种负罪感。
最想不到的是学生的反应。开始听课的学生很多,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最后坚持下来的,大约在20名至30名之间,而且都很认真,也确有收获。老师们和鲁迅研究界的朋友都认为这就很不错了。
问题是:为什么还有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后来一位学生对我说了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这位学生一语道破了当下中国中学教育的实情:“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仅教育者(校长、老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了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大的网笼罩着中学校园,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切不能为应试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越是城市里的重点中学,越是如此。我的教育理想落空了。
我自己做了检讨,学者一般关注的都是城市的中学教育,特别是重点中学,我想我不需要再做锦上添花的事,而应该转向乡村教育,做些雪中送炭的事,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乡村教育是欠了债的。相对来说,乡村教育可能离应试教育远一些,可能有某些空隙,也许,我只是逃避,逃到乡村来了。当然,我教不了小学,我只能当乡村教育改革的“吹鼓手”。
记者:我记得《明日教育论坛》主编张文质说了他的一位朋友的故事,那位先生头脑一热,把孩子送到乡村学校,几个月后,孩子都快崩溃了―――他早上5点半起床,6点半到学校,中午和晚上各花一个小时吃饭,直到晚上11:30才能回家。张文质总结说,在某种程度上,乡村学校可能比城市学校更加不遗余力地实施应试教育,您又怎么在这种乡村教育中实践您的理想?
钱理群:我认为,乡村教育应该有三大目标,一是培养考大学的人,二是为城市输送人才,三是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乡村教育,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义务教育上,使学生受到完整的、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在初中阶段,开始节能培训,在高中,办两种学校,一是职业学校,二是普高,为上大学准备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普高教育在农村不应该大发展。
记者:看来您不仅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还是个浪漫主义者!如果现实和您的理想始终有差距,会不会很失望?
钱理群:我只是一个低调的理想主义者。我是屡败屡战,活得很充实,从来没感到空虚失望。
采访手记 生命里最初的感动
见过钱理群先生的人不可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硕大光亮的脑门,宽厚的嘴唇,总是笑眯眯的样子,有人说他不用化妆,就能扮演“南极仙翁”。他曾被“最难伺候”的北大学子拥戴为“最受欢迎的十佳教师”。据说钱先生讲课时,全神投入,气势磅礴,以至于课毕总是“大汗淋漓,头冒蒸汽,瘫倒椅上”。
钱先生说,他在2002年8月退休后,定了两条工作原则:一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二是多做事,少开会。这次之所以千里迢迢赶来福建参加研讨会,意在总结陈日亮老师在一线的教学思想,从中形成宝贵的经验,再推广到一线普通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研讨会为期两天,钱先生的档期排得满满的,第一天上午的报告整整两个小时,当天晚上与一中师生座谈,第二天又是和学生们在一起。
对于一位68岁的老人来说,两天连轴转该是多么大的工作量。但钱理群说,能为小孩子做点事比什么都实在,一个人的童年拥有美好的记忆会让人受用终身。教师是学生生命中频繁接触的除父母以外的第一个陌生人,所以老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美好的精神家园,这样,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记住生命里最初的感动。
他是一个不怕失败的人
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的特级教师王栋生也出现在研讨会上,作为当时全程参与选修课教学实验的“目击者”,他对钱教授到中学任教是怎么看的呢?王老师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评价钱教授的实验:这是播下一粒种子,不能期待当时就开花结果,但事情过去了三年,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尝试是成功的。
“当时高中语文课标还在制订中,老师们还不太了解加大选修比例的设计。即便在南京师大附中这样的一流名校,教师由于知识背景、学术背景的限制,要把选修课开起来难度也很大。究竟中学的选修课应该怎么讲,该讲些什么?当时没有经验。”王栋生说,钱理群是一个能吃螃蟹的人,他愿意以身试法,他是个不怕失败的人。开选修课之前,语文教研组邀请钱教授给学生讲鲁迅,当时预计听众是四百多人,不料竟挤进了一千多人,讲台前的地上坐满了,有的同学坐上了窗台……那个场面可能让钱理群感到,到附中开选修课是有可能的。
“现在由钱教授编写的选修教材―――《中学生鲁迅作品选读》,已经在江苏发行了6.5万册,这是个什么概念,江苏全省四十多万高中学生,有6.5万人在选修,而且这门课高考还不考,这怎么能说不成功呢?”王栋生说道,成功的依据是什么?就是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这套选修读本已经成为苏教版的选修教材之一,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也编好并且通过了国家审定,山东省和江苏省选用这套选修教材的相当多。
“所以,钱老师的实验怎么能说是失败呢?胡说!”王栋生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不把该犯的错误犯掉,下一代更不知道该怎么办?并不是因为我们到这个年龄和职位就功成名就了才这么说,而是因为青年一代中学教师都在看我们,看我们敢不敢探路,敢不敢踩地雷。所以,我们这些人要做的,不是让后面的人平安无事,而是让后面的人试试看还能不能再继续朝前走!”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