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王怡 2007-12-20 17:42:37
说到男女分班教学,其实早在几年前,北京就有学校开始尝试这种做法:将高一年级新生分为5个男生班和5个女生班,各占一个楼层。目的在于强化男生女生各自的性格。上周,记者电话联系该校,被告知当年男女分班的学生已经毕业,现在这种做法也已经停止。问及原因时,该校表示“感觉效果不太好。”
“男女分校”有利有弊
教育部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国家重点心理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组专家张渝鸿介绍,在“文革”前,北京有很多学校都是男女分校,如四中、十三中、一中、二中,甚至像北京五中、八中这样的重点校,也都是男女分校,这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教育体制。那时,实行男女分校,主要原因是“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导致。
但是,这也存有一个问题。老一辈男女分校毕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结婚都相当晚,因为除了社会原因外,他们其实很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和能力。
相比较现在的高校,理工专业男生较多,文科专业女生较多这种自然形成的区别以外,过去严格分校上学,其实是一种人为划分。
美国、英国等国都有男女分教的例子,分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回避干扰源,避免青春期恋爱。假如这个课堂上只是男生上课,教师的教学模式只需要特别有效地针对男性接受的特点进行授课,男生也更容易接受。当然,不少学校分成男女校也不单纯为了教学效果,还有抑制早恋的想法:分为男校、女校以后,男女生接触机会就少了,分心的情况也就减少。小范围试验发现,在男校、女校、混合校中,成绩最好的是女校学生,其次是男校,最差的是混合校。单独出来的女孩子没有性别的对比,任何事情都可能亲力亲为,再加上原有的优势,她们更加敢于尝试,有男性在场的羞涩和回避的心理就被破除了。当她们敢于尝试的状态多了以后,她们原来弱项的东西就渐渐被激发出来了。
教师需要“男女分教”
一个家庭教养中间不能缺失父亲的形象,在学校教学方面也同样如此,不能缺失男教师那种阳刚的气度和宽容的姿态。因为,学生在学校的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地被吸收的。
张渝鸿指出,我们经常说“身教胜于言传”。如果学生周围全是女性教师,女性教师本来就容易情绪化,她们对性别认同就更加强烈。而且,中国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在家里面多半母亲教育孩子更多,男孩子在家里跟母亲相伴,在外面跟女老师相伴,自己那种性别成熟的状态就会出现得晚。
因此,高一年级统一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男女分教,目的就在于让男孩子更加阳光,女孩子更加温柔、可爱。地大附中高一年级的男女分教课堂配备了三名男性教师上男生课堂,两名女性教师上女生课堂,男性教师重点以男性的责任作为主线,从小男孩到男生再到男人的发展角度进行授课,女性课堂就从女孩、女生向女人去发展。
张渝鸿认为,目前男生女生课堂只在高一年级开设,其实在青春期阶段都可以。学业压力又不是特别繁忙的阶段,很多早恋的情节在这个阶段就比较明显了,有的孩子就会在这个时候出现生理上的问题,造成身心双方的伤害。这些问题如果能在男女分开的情况下讲,就能够讲清楚,孩子也更易于去接受;如果合起讲,一是不太好讲,二是老师反而容易把这件事情明确化。
“男女分教”属于人生规划
张渝鸿认为,男生女生课堂实际上是在人生规划下的一个环节,是以心理为基础开设的:因为不论男生女生都有心理特质,有性别的区别,有心理的不同。“我们不能到了高三简单做一个‘成人门’,让孩子们象征性地走过去就意味着成人了,而是应该从低年级起,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带着他们、陪着他们,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我的性别特征是什么样,我应该是怎么样,我能做到什么样,哪些是我这个年龄可以去做的等。”一旦人有了责任,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对自己的未来寄有希望。
男女分校尚不提是否科学,目前来看,我们的学校普遍也没有这个条件,而且也不利于孩子们形成社会认知。学校是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中学阶段的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是他们需要学会的能力。刻意在青春期回避男生女生交往的做法其实并不能摒弃掉所有的诱惑――诱惑在人生的什么年龄都会有。学会男女交往,在心理层面来看,也可被视为心理脱敏。
因此,张渝鸿建议,学生大的环境还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虽然在心理认同上存有差异,但是彼此不能完全割裂。男生女生课堂是一种个性化教学方式。高中新课改让大班教学的学生们有了接收个性化教育的可能。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