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原创 2009-05-07 16:33:55
内容导读:
灿烂的中华文化
11世纪:11世纪初:始于上个千年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经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推动,到宋仁宗年间达到高潮。
11世纪中叶:文化教育进一步普及。除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外,全国州县都建立官办学校;同时,民间教育得到推广,出现岳麓书院等私立学校,促进了文化发展。
11世纪中后期:唐代被称为“诗余”的词已经成熟,推动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柳永成为第一位专工写词的作家,与南宋李清照、姜夔等成为婉约派的代表。稍晚,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标志北宋社会文化达到了新高度。
12世纪末: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陆游等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对时政和国运的看法,爱国主义成为当时的文化主流。
13世纪:戏曲从民间走入文人视野。经过元代的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代的汤显祖(《牡丹亭》),清代(《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剧作家的努力,戏曲的内容样式都进一步完善。
14世纪中叶:明太祖朱元璋和刘基定下“八股取士”的程式,延用到本世纪初。科举制度使文化的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并助长了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17世纪初中期: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开始碰撞。归有光、李贽及“公安三袁”、“竟陵”等派,在晚些时候开始强烈反对诗文复古,主张独抒性灵,要求用民间语言写文章。随着《西游记》、《三言》、《二拍》和清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以及18世纪《红楼梦》的完成,口语才完全进入文学作品,文化也才真正走进民间,并且开始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前途的探究。
更多精彩内容不容错过!尽在.......
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50207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