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中学百科 > 奇闻趣事 > 正文

[图文]桃源人为保秘密杀人灭口?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7-22 15:21:45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鸿门宴上,项羽真是一时糊涂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小说还是报告文学?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究竟是主动还是被迫?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背后有哪些真正的政治意图……《左手翻史书》对这些看似另类但实则相当有现实意义的疑问进行了另类解读。

  “将相和”只是貌合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将相和”的典故而闻名。但“将相和”故事并非讲“男人情谊”,在它背后,其实是赵王在操控两种对外路线,调和鼎鼐,力图保持国家发展平衡的运作。

  当时,玩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都已经不在了,但其外交遗产还在,各国内部仍存在联秦与抗秦的两种外交思路。虽然赵国是军事强国,但也不例外。

  廉颇很明显是联秦派。注意,他只是亲秦,而不是投降。廉颇在赵国带了半辈子兵,曾经对燕国、齐国、魏国出兵,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对秦国呢?除了曾经与秦军协同作战,廉颇只带兵跟秦军打了长平一仗,但还因为消极避战,中途被撤了。

  惠文王十七年,赵王得到和氏璧,秦国立即提出用十五城来换,赵王召大将军廉颇等商量对策。廉颇当然主张给秦国璧,这样纵使秦国赖账,赵国也有话说。赵王却舍不得。最后是赵王的太监缪贤推荐了一个人:门客蔺相如。

  缪贤与燕王结好,当然是抗秦派,蔺相如是其幕僚,而且深得缪贤赏识,所以也是抗秦派无疑。他见赵王,慷慨陈词的内容,全是以秦为敌;到秦国,又戏耍了秦王,刻意激怒后者。

  史载,完璧归赵后一年,秦攻赵,夺取一城;次年又攻赵,杀两万人。

  这实际是“完璧归赵”引发的军事行动,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所以说蔺相如“不辱使命”,实有夸大之嫌。不给秦玉璧,又能令秦理亏而无言,无所行动,这才真正是不辱使命。蔺相如一番大言,貌似义正词严,其实理亏。秦王并没有说不给赵十五城,而且还斋戒沐浴,很正式地要接受玉璧,蔺相如却把玉璧偷偷带回了。据司马迁的记载,蔺相如的依据,竟都是“度”,“度”秦王如何如何,也就是主观猜测。

  廉颇作为大将军,秦两次来攻,都得胜而去,不能不说他是有责任的,他明显是不作为,是不想给蔺相如擦屁股。

  接下来渑池会,蔺相如对秦王作人身威胁,但正是因为廉颇已经驻扎大兵在边境,而且廉颇和赵王议定:王上此去若有不测,太子立即登基,所以赵王一行才得以无恙而回。

  这就是联秦派和投降派的区别。所谓联秦派,就是向秦国示好,不给后者战争借口,把战火引向别国,同时自己迅速发展国力,用从他国攻取的土地,来弥补结好秦国付出的代价。

  纵观廉颇在赵国的战争生涯,基本都是这一路线。所以,蔺相如数次激怒秦国,引起两国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这是廉颇不愿看到的。所以,廉颇才要羞辱蔺相如,跟他过不去。

  面对挑衅,蔺相如说的话大家都了解了:他先拿廉颇和秦王做比较。这个比较,颇不伦不类,廉颇是上阵杀敌的大将,秦王是高居庙堂的君主,他们怎么可比呢?

  蔺相如知道自己的话将被转述给廉颇,所以在话里充满暗示:我作为抗秦派,在外不怕秦王,在内不怕廉颇;同时,赵国要想图存图强,必须把各派各方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主张,但我们的共同目的,是使得赵国强大起来,这正是王上的深意。

  廉颇当然明白了蔺的意思和风度,被蔺相如的大局观折服,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到了相如的背后还有赵王在做推手,遂负荆请罪。

  “桃花源”里有玄机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取人之处,即在于它真真假假地描写了一个叫做“世外桃源”的地方。其实,在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期到刘宋初期,类似“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是有很多原型的。

  东晋时,中原混战,世家大族及作为其家产的农奴纷纷南下,在江南圈地,建立新庄园。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皇帝手里一没有大军,二没有钱粮,三没有人才,所以,只好与士族门第“共天下”。东晋皇室在立国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实现自专的军队和赋税系统,但是又一直遭到来自士族势力的掣肘。这就给老百姓提供了开辟“乐土”的空间和必要。

  西汉末年开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结伙,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现在看东汉末的人口资料,常看到“人口锐减”这个词,其实这些“锐减”的人口,多数不是死亡,而是跑路了。跑到哪里去了呢?比较多的是去巴蜀、荆州、瓯越、武夷等这几个方向。他们到达南方后,多选择闭塞、险要的山林深处,开辟平地而居。其中发展得比较大的聚落,以乡党为核心,选出首领,称为坞主。坞主选精壮组成私人武装,在聚落周围修筑壁垒,这就形成了坞壁或坞堡。其结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贵族武装攻灭,或是继续独立,成为土豪。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的征求徭税都非常重。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甚至山越。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汊子出发了。为什么武陵渔夫要驾船“缘溪行”,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呢?小河沟才被叫做“溪”。渔人捕鱼,不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而要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桃花源的入口在什么地方呢?在一处不显眼的山洞洞口,洞外还有一条可走船的溪水。这就有意思了:如果桃花源里的居民真的一直与外界“塞绝”,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用巨石把“极狭才通人”的洞口封死?很显然,桃花源里的居民,跟外界一直是有交通和往来的,甚至可能有买卖。

  渔夫眼中的桃花源里又是什么情景呢?陶渊明特意强调了一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里边的人,穿着竟和外边一样!如果陶渊明真要把桃源塑造成一个脱离王道的乐土,那他为什么还要用心强调这个细节呢?

  接下来几天,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他没有回家,而是直奔官府,由此也可以反证前文关于渔人“缘溪行”别有用心的文字。

  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桃源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听说这个案子,准备前往探险,还没找出什么成果呢,不久便生病死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那往后就没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

  奇怪,为什么刘先生死了,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完成他未竟的遗愿,加倍地去寻找这块世外桃源才对啊?原来,刘子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险队不比渔夫那样单枪匹马,所以,要是他找到桃花源,那里边的人恐怕就要在劫难逃了。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这里也许是作者加的一个隐语。

  为什么桃源中的人要除掉他?渔夫和刘子骥的背后就是官府,官府到来就意味着苛政,苛政猛于虎也,杀他就意味着打虎!在当时,常有这样的失踪案例,某个“采樵深入无穷山”的探子,往往突然就失踪了,原因正在这里。

  可见,《桃花源记》并不是“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记述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最终,东晋朝廷的基础日益衰微,终于被门阀士族赶下台。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