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09-25 21:50:28
摘要: 在藏区,鬣羚同样是被神化的动物,上世纪50年代广泛流传的喜马拉雅雪人传说中,有一块著名的雪人“头皮”后来经过仔细检验证实就是一块喜马拉雅鬣羚的
台湾同胞向大陆同胞赠送了一对长鬃山羊和一对梅花鹿。后者虽然是台湾亚种,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而前者就是生面孔了。那么,长鬃山羊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动物呢?
台湾长鬃山羊,按照大陆的说法,叫做台湾鬣羚(Capricornisswinhoei)。这种动物的分类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它属于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牛科,再往下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过去它被列在“羚羊亚科”之下,后来又被归入了“羊亚科”,所以出现了台湾同胞称之为“羊”而大陆的生物学家则称其为“羚”。继续向下分,它属于“鬣羚属”。这一属现在认为有6种,分别是苏门答腊鬣羚、华西鬣羚、赤鬣羚、喜马拉雅鬣羚、日本鬣羚和台湾鬣羚。前四种鬣羚形态上比较接近,而后两种在非专业人士眼中几乎没什么区别。所以,很长时间里,台湾鬣羚都被视为日本鬣羚的一个亚种。直到1993年,Wilson和Reeder发表了新的分类系统,台湾鬣羚才因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分类学研究被单列为一个种,成为台湾岛上惟一一种特有牛科动物。
台湾鬣羚看起来的确跟山羊有些相似,它身长1米左右,体重25至35千克,不论雌雄,成年个体头上都顶着一对15至25厘米的短角,通常角的长度比耳朵要短。与大陆上的兄弟不同,台湾鬣羚并没有显著的“长鬃”,所以被称作“鬣”羚似乎有点儿文不对题。这种其貌不扬的小动物过去广泛分布在台湾中部的山区里,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陡峭山坡上最为常见。作为攀岩高手,特殊构造的蹄子能让它们在碎石坡上上下自如。台湾鬣羚还是轻功高手,它们能轻松跳过两米高的围墙,情急之下它还会爬树。还有饲养员曾看到一只台湾鬣羚站在3米高的树杈上。
上世纪中叶以来,台湾岛上人口数量猛增,生态压力加大,台湾鬣羚种群数量下降明显,以至于走上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一度被评估为“濒危”。近些年,随着禁猎和物种保育工作的进行,台湾鬣羚的数量已经得到相当的恢复,在2008年的IUCN红色名录中,它已经被重新评估为“无危”,但人们对这个物种的了解仍然相当有限。
相比之下,台湾鬣羚大陆兄弟的日子也不好过,大陆上的几种鬣羚往往被统称为鬣羚,又叫做苏门羚,在我国黄河以南的多数省份都有分布,它们的个头比台湾小兄弟大得多,体长可达1.7米,体重60至90千克,跟驴子相仿。又因为鬣羚的颈部生着长鬃,所以这种动物的俗名就复杂了,明鬃羊、山驴、天马,或者干脆叫做四不像。原本鬣羚分布的那些高山峭壁都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但随着人类的步步逼近,这种曾经被神化的动物也屡屡与我们正面遭遇。今年夏天,陕西省户县,一只“误闯”山村的鬣羚被警察以“紧急避险”为由射杀,凸显了当“神话动物”与人发生冲突时的无奈和我们处理此类事件经验的缺乏。
在藏区,鬣羚同样是被神化的动物,上世纪50年代广泛流传的喜马拉雅雪人传说中,有一块著名的雪人“头皮”后来经过仔细检验证实就是一块喜马拉雅鬣羚的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