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初中语文 > 语文素材 > 正文

要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

来源:中考网原创 2009-11-10 16:07:53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摘要:衡量一堂语文课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取决于课堂上是否涌动着学生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有足够的学生思想的空间……

要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

  衡量一堂语文课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取决于课堂上是否涌动着学生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有足够的学生思想的空间。

  遗憾的是,我们绝大部分的语文课堂,四处洋溢的是教师的思想,充斥的是教师的话语,而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却“退居二线”,循规蹈矩地接纳教师拟定的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机械消极地应付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知不觉地钻进教师设置的一个又一个的“圈套”。一棵棵原本充满着思想的芦苇枯萎了,原本充满着生机的语文课堂不再灵动了。所以,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通过简化目标、粗化设问、淡化技巧,还学生一个思想的空间。

  一、目标:再单一一点

  语文知识体系的模糊性和隐秘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教师似乎很想发挥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效益,在一堂课内授予学生尽量多的知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于是,既想教学生阅读,又想教学生写作;既想深入研读文本,又想努力拓展视野;既想让学生懂修辞,又想让学生悟文法……结果,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会儿读文,一会儿练笔,一会儿积累,一会儿探究,一堂课忙得不亦乐乎。课堂表面的大容量、多方位、快节奏掩盖了学生思考的缺位、思绪的单薄和思想的贫乏。学生思维的火花、思辨的热情就在向多元而繁复的教学目标的攀爬过程中灰飞烟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行为和思想的盲从,从而导致学生自己行为的迷失和自我思想的缺失。

  有教师教《金岳霖先生》一文,目标有这样一些: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作者的漫画笔法,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掌握人物的刻画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形成尊师重教、宏扬正气的社会风尚。短短的一堂课,简单的一篇课文,难道真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真能达成这么多目标?其实,每一节课,只有教学目标单一了,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才能在课堂上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金岳霖先生》一文,只要深入文本,透彻分析金岳霖先生颇具特色的“有趣”以及探究“有趣”背后所蕴涵的时代的民族的思想特性就够了;或者,就单单探讨汪曾祺先生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笔法;甚至就抓住最有特色的几个词、几个句子、几个段落进行深入的剖解与辨析。写作手法不学了,完全可以专门再上一节刻画人物的写作指导课;拓展不要了,完全可以进行一次以“西南联大的人和事”为专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朝着明晰的目标,充分展开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

  二、设问:再粗放一点

  自从“讲”这种教学方式屡遭诟病以来,“问”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一堂课少则八问十问,多则几十问,可以说无“问”不成课。固然,问得恰当可以点亮学生思想的火花,问得巧妙可以使学生的激情在课堂上熊熊燃烧。可是,当我们的学生一脚踏进充满了“问”的课堂,就努力揣摩设问教师的心理及期待,思索迎合教师想法的答案。于是,思维看似开阔,实则狭隘,课堂看似丰富,实则单调,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细致而又琐碎的问题,疲于应付,思考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思想浮于表面,无从深化。教师的课堂设问过于细致,过于琐碎,非但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想。所以,教学设问宜“粗”不宜“细”,宜“放”不宜“收”。“粗”就是要宏观,要能够从整体上观照到课堂的目标达成;“放”就是要发散,要能够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思想。

  教学《边城》,不必围绕着一个个人物或情节提出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问题,可以从两大方面设问:作品描绘了一个怎样“纯美”的湘西世界?作品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悲剧”?学生在围绕这两个问题深读文本、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自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这个地方如此“纯美”,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于是,进一步思考“美”与“悲”之间的因果联系,从不同角度作出生活偶然、性格必然、命运使然等等不同层次的回答。这样,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我们的课堂灵动了,教学的效果也显现了。

  三、技巧:再淡化一点

  教学是需要技巧的,否则教师的组织、引导或者示范作用无以体现,也就无法实现教学过程和效益的优化。学生学习也需要技巧,否则,学习往往会不得要领,无法提高质量。但是,如果技巧妨碍了学生思想的觉醒、思维的发展,那就不如无技巧。

  课堂上教师精心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环节,企图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也运用了种种教学手段,激情导入,设疑点拨,媒体辅助……甚至预设到了每一个细节,这个词语用什么方式解读,那个句子、段落用什么形式突破。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在教师强势推介的技巧框架里头,无法舒展自己的身心,无法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思想无法突围。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学了冰心的《荷叶母亲》,没有触摸文本的形象,没有掀起情感的波澜,印象最深的却是“以花喻人”“铺垫过渡”“卒章显志”。教师的教学技巧干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想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注定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我们对学生学习技巧的指导与训练,也已经登峰造极了。一个又一个的方法,一种又一种的诀窍,冲击着学生的耳目,扰乱着学生的视听,关键词、中心句、总结语、呼应处,技术性的操作代替了学生真实性的体验。指导学生诵读《黄河颂》,语音语调,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朗读技巧的指导再具体,再清楚,如果没有了基于学生自悟的解读和对诗歌内容、情感的透彻理解,学生就永远无法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表情达意的声音形式,就永远读不出思想,读不出自己。这些技巧只能隔靴搔痒,不要也罢。

  《浮士德》中说:“无需什么技巧,清晰的头脑和感觉自会明畅达意。”或许,这也可以用来作为对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忠告。

  语文课堂本应该是学生思想生成的地方,而非教师奔忙表现的场所。作为语文教师,还学生一个思想的空间,刻不容缓。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