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12 15:20:24
摘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地带,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森林密布,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湿润。共有33个民族,是全国民族自…… |
当你步履鼓楼侗寨,聆听侗族大歌,不用惊奇,因为此时你身处黔东南;当你环游吊脚苗寨,品尝苗族米酒,不用叹服,因为此时你身处黔东南;当你漫游舞阳河水,遥想古城历史,不用赞叹,因为此时你身处黔东南。
这里是人类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之一;这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今年1—9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接待游客9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和28%。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共接待游客213.63万人次,同比增长40.91%;实现旅游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29.65%,创历史新高。
这是近年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硬、软件环境,利用原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和谐旅游环境,有力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过渡地带,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森林密布,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湿润。共有33个民族,是全国民族自治州中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是苗、侗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区,这里以歌传情,以舞抒怀,以酒为礼,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反排木鼓舞、苗族芦笙舞名扬海内外。
据统计,每年这个州中小型民族节日(参加节日的人数在5000人以内)共有158个,大型民族节日(参加节日超过5000人)共有107个,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
2007年11月,该州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以来,州委、州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十一五”期间新的支柱产业予以积极培育,围绕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及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的旅游定位,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背景,把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坚持建设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不动摇,加强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了《黔东南原生态旅游经济圈环线旅游精品线路规划方案》、《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方案》。主抓中部西江景区、北部镇远古城、南部黎从榕景区三个核心区域,进行集中开发建设,通过开发把黔东南分区域建成具体强烈的文化差异性和资源独特性的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力争到2010年把试验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热点旅游地区,到2015年把建成旅游产业大州,从而实现旅游大州理想。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至2009年9月,这个州具有一定规模的宾馆酒店169家,定点旅游餐饮4178家,餐位143900个,旅行社2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0360家(户);旅游运输单位1562户、旅游定点购物51家;旅游娱乐单位406户;其它旅游服务单位402户;开展乡村旅游户数13013户;乡村餐饮点1335户;旅游从业人员260992人。
该州民族文化十分丰富,有许多深藏于民间的艺术人才一直为文化传承默默奉献。为挖掘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强化人才服务于旅游业,该州选派一大批民族优秀人才进入到凯里学院学习;一批优秀的民间优秀传承人才得到了政府支助和扶持;民族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为这个州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旅游环境。
与此同时,该州有关部门还与贵州大学、贵州民院达成协议采取扶贫先扶智的方式,每年定向委培50名旅游专业大学生;每年举办两届在职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每年不少于两次送教上门工作,定点帮助重点旅游乡(镇)或村寨的村民提高报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为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提供门类全、数量足、质量高、用得上的旅游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有15600人次得到了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
近年来,该州不断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壮大民族文化餐饮业、民族工艺品制造、地方土特产品开发等旅游商品,重点扶持亮欢寨、侗寨楼、仰阿莎银饰、太阳鼓等知名品牌,同时加快旅游商品基地建设,不断提高“黔东南制造”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他们还借作省里旅游发展大会,加快旅游产品的转型与升级:一是加大对西江景区的打造,使景区建设一次实现了“提速五年”的目标,景区的可进性和人气指数迅速飙升。紧接着又启动了以黎平肇兴为核心的精品旅游区建设、镇远古城打造等和一批AAA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
民族原生态,贵在黔东南;走进黔东南,品味原生态。黔东南人民正以热情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努力踏上旅游生态文明崛起之路。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