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12 15:31:29
摘要:电疗治网瘾当时已经是备受争议的话题,而我们认为,增进对事实本身的理解、让接受治疗的孩子和送孩子治疗的家长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更为重要,而非草率地作判断,这也许是这期节目的可取之处吧…… |
在中国,只有三个职业有自己的节日:教师、护士和记者。他们的职业被人们赋予了敬意和期许。老一代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
柴静(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今年制作的关于上海塌楼和电疗治网瘾的调查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因为这两期节目很符合新闻调查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尽可能进去接触事件核心。当时在上海的采访条件受限,但我们还是想方设法拿到了施工方、建设方、上海市建委等核心当事人的独家材料。如果说两期节目有成功之处的话,那就是对事实细节的发掘,那种感觉就像是“从地里挖出湿漉漉的泥土”。
电疗治网瘾当时已经是备受争议的话题,而我们认为,增进对事实本身的理解、让接受治疗的孩子和送孩子治疗的家长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更为重要,而非草率地作判断,这也许是这期节目的可取之处吧。在这两期节目的采访中,每一次都是障碍重重,很多人在障碍前止步了,而你越过去了,障碍就成了帮助。
以前会很在意采访技巧和呈现手法等,现在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走得远,最需要锻造的是内心,一个记者所能呈现的真实取决于他对人和事的认识,只有不断地观察与思考,即使是在平实生活、在非职业状态中,也会帮助我们更接近记者的职业本质。
付雁南(中国青年报社“冰点周刊”记者):掰指头算算,尽管真正成为一名“记者”只有短短4个月,可自己采访过的人,有远在美国的科学家,也有租住隔板间的“北漂”。总和这些讲话风格迥异的人们交流,“新鲜感”当然还是有的。
但压力却也不小。总害怕找不到打动人的故事,所以采访前挖空心思设计问题,要是漏掉什么话题更是会顿足捶胸好一阵子。更害怕的是找到了故事,却打动不了别人,所以写作起来更是小心谨慎,修修改改到凌晨是家常便饭。但如再想到,自己所记录的每一个人、一件事,在影响读者之余,还在记录着社会进步、历史发展,那就几乎恨不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据新华社)
有时新闻令我不顾一切
尽管有太多风险与艰辛,但新闻行业的魅力却始终如一。许多大学生都将媒体作为理想的职业。
暨南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小雯从小就想当一名记者。“我喜欢去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她觉得做一名见多识广的记者,能让自己了解多种形态的生命。
从初中开始,小雯就开始担任校园媒体记者。上了大学后,她先后在六七家媒体实习过,也亲身体验了记者这一行业的艰辛和乐趣。
“有时候,新闻可以令我不顾一切。”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大火,当她听到报料后,毫不犹豫地和另一个记者飞奔下楼,跑了三条街到达发生火灾的工地,到了才发现其实可以打车过去。虽然后来的稿件没有发表,但在那次采访中,她交了一个朋友――一名工地上的油漆工。
“做新闻最危险的是跑报料,一次,我和一个记者去采访一起坠楼命案,被三四个1米8高的彪形大汉围住,险些被打,还好那个记者临危不乱,用计谋逃脱了。”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06级学生小曾从大一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到广州多家报社实习,丰富的采访经历让她对记者行业感触颇深:“记者不但要保持着‘一直在路上’的状态、还要机智,不轻言放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