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12 15:35:23
摘要:近五十年后,1960届农学专业的10位校友再聚首。置身于崭新大气的教学楼里,沈经远不禁慨叹,“现在教学环境美得多了,阔别多年,重回故地,我都快认不出来了!”他指着岑村方向,告诉记者,“…… |
2009年11月8日成为海内外华农学子共同的节日。昨天,华南农业大学所在的五山地区变得异常热闹,三万余名华农学子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为母校百年庆生。
耄耋老人“不识校园”
白发苍苍的利秀薇刚来到林学院签到台前,便从裤袋里掏出一枚锈迹斑斑的校徽,“这可是华南农学院的第一枚校徽啊”,作为1953届林学院的老校友,古稀之年的她自豪地向年轻学子介绍道。
近五十年后,1960届农学专业的10位校友再聚首。置身于崭新大气的教学楼里,沈经远不禁慨叹,“现在教学环境美得多了,阔别多年,重回故地,我都快认不出来了!”他指着岑村方向,告诉记者,“当年我们的试验田就在那里,‘半工半读’,既要学习,又要参与大量的生产实践,这也磨练了我们艰苦奋斗的意志和精神。”
毕业前一年,沈经远和他的同学们都被下放到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奋战于农业第一线,条件之艰辛自不待言。“当时我们班有位女同学,刚到基层的第一年,中午烈日当头仍忙于插秧,后因难忍酷暑而不幸去世……”忆及早逝故人,他唏嘘不已。
把青春献给农业
距离上午十点的校庆庆典还有一个小时,63届蚕桑专业2班的黄利高便与三五故友在校门口畅谈起来。“今天跟老同学喜相逢,年轻的心仿佛又回来了!”
忆及当年,黄利高依旧激情满怀,“当年我们踌躇满志读华农,可以说把青春贡献给了农业,但我们乐在其中,我们爱农业,正如我们对华农浓厚的爱,丁颖的爱国精神、脚踏实地的品质深深影响了我!”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老教授胡麟枝被学生团团围住,师生手挽着手,共叙情谊。24年前,他曾是农业工程系(今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初创者之一。遥想1985年建系伊始的筚路蓝缕,胡麟枝颇为感慨,“当时我从兵器工业部南下华农,可谓是‘白手起家’,但这里的老师埋头苦干,很能吃苦,招兵买马、安装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等都揽在身上。”
年轻校友自发设计纪念T恤
除了白发苍苍的老校友,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华农人也赶在这一天“聚会”。
“dream,love,hope,success,wearetogether”,草绿色的T恤上涂写着几个简单的单词,下端是简约的祥云图式。这件T恤是华农2007届包装工程专业的20多位年轻校友专门为母校百年校庆设计的。作为这个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他们对昔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感念,对如今的生活也充满的信心,“大家能走到一起真的很有缘,工作后,我们依然深深怀恋着我们这些好同学,怀恋华农独有的自然亲切的氛围”,小姚深情地说。
中科院院士、华农53届校友郑儒永:
一届诞生3院士
百年华农历史上英才辈出,其独立培养出了丁颖等八位中国农学界的中科院院士更是受到广泛称誉。百年校庆之际,校方还特意建造了院士雕塑广场,以激励后学。
昨天,八院士之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儒永专程从北京赶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庆活动。郑儒永1953年从刚刚成立的华南农学院毕业。那年毕业的学生并不多,郑儒永所在的植保系一个专业只有3名毕业生,而那一届华农毕业生中就诞生了卢永根、庞雄飞、郑辱永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家境富裕的郑儒永与农业发生联系,充满戏剧性。出生于一个银行家的家庭,郑儒永从来没有想过报考农科,“当时学农科也是不被社会认可”。中学毕业时正值内战,一心想学设计的郑儒永索性入读岭南大学园艺系。不成想,由于招生人数太少,岭大园艺系又取消招生。当时,岭大植物病理系刚刚成立,急需学生,郑儒永就被作为唯一的学生招入学习。“常常是一个教授,几个助教陪着我学习”,她回忆说。
三年半后,郑儒永随岭大农学院并入刚刚成立的华南农学院。“跟岭大的同学相比,华农学生的特点是不娇气,真正下地干活儿。”她认为。
家境富裕的郑儒永既没有选择留学也没有定居香港,毕业后她进入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所工作。凭借聪敏和勤勉,郑儒永成功地提出了权威的白粉菌属级分类系统,并一直被国际权威刊物采用至今,保持了16年的国际领先地位。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