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中学百科 > 周末生活 > 正文

周末生活:借调干部怕周末

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19 09:54:39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摘要:对此,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潘进良认为,借调现象的表层原因:“一是借调单位临时性工作量激增;二是借调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出现编制紧缺,而现有的工作人员又无法完成既定任务;三是……

  75%的借调干部忧虑期满去向

  ——“您如何看待借调干部”问卷调查报告

  借调”干部,顾名思义,就是被从各个单位临时“借”到上级机关工作的干部。借调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身份尴尬的借调干部最大的忧虑是什么?借调干部借调期满后将何去何从?为此,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人民论坛网、人民网做了“您如何看待借调干部”的问卷调查,共有2643人参与投票,人民论坛记者调查采访了45名借调干部,有效参与人数总计2688人。

  47%受访者认为“人少事多”是“罪魁祸首”

  在回答“您所知道的借调干部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借调”这个问题时,47%的受访者认为是“借调的单位人少事多,需要人手”,25%认为是“为保证某项重大项目或赛事的顺利进行”,22%认为原因是“自己的能力强,工作出色”,19%认为“原单位领导或同事排挤”,8%选择“自己也不清楚原因”,另有20%选择“其他”。

  对此,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潘进良认为,借调现象的表层原因:“一是借调单位临时性工作量激增;二是借调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出现编制紧缺,而现有的工作人员又无法完成既定任务;三是借调单位在一段时间内缺少某方面的人才,如网站建设维护、外语翻译等,而又不能在短时间内通过招考等方式进行补充。”

  某些重大项目或赛事的成功举办,也确实凝聚着很多借调干部的辛劳。比如在北京奥组委工作的4000多名工作人员中,有3000多人是从中央和北京市以及其他省市党政部门或事业单位选调借调的人员。

  “借调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您认为原因是什么?”35%的受访者选择“因机关编制限制而产生”,30%选择“因借调决策人员或者被借调人员自身发展需要等而产生”,26%选择“因机关人才短缺而产生”,15%选择“因机关工作增多而产生”,另有19%选择“其他”。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教授李军鹏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员编制管理不能适应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需要。而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事务缺乏中央专有事务与地方专有事务的划分,这是造成大量借调干部现象的深层体制原因。

  75%借调干部的忧虑:借调期满将何去何从

  “您认为借调干部最大的焦虑是什么?”59%的受访者选择“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是‘局外人’”,45%选择“解决编制遥遥无期”,28%选择“同工不同酬”,18%选择“工作任务繁重”,4%选择“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另有10%选择“其他”。

  “如果您是借调干部,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75%的受访者选择“借调期满后自己将何去何从”,22%选择“如何利用借调的机会提高工作能力”,9%选择“如何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另有7%选择“其他”。

  在百度里有一个“借调吧”,里面的帖子大部分都在宣泄借调干部的无奈与焦虑,机关里的“第三世界”、“等外公民”、悬在半空的“漂一族”等词语也成了他们描述自我的关键词,对未来的担忧经常是才下眉梢,又上心头。

  一位基层借调干部这样说:“从06年至今,我被借调到县纪委工作。现在原单位已经不把我看作该单位的人了,纪委也从来没有把我看作是‘自己人’,有的‘同事’甚至看我的眼神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我现在真是骑虎难下了:回去?丢不起那个人啊!留下?又没有一点希望;评优、提干,两边都轮不着,白白浪费了我三年的大好光阴。”

  还有网友说:“把你借调过来,就是看你人老实又能干活。现在一些单位养着许多吃闲饭的老弱病残,发福利的时候一个都不能少,借调人员却得不到相同的待遇,而是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论功行赏。有时候还要被单位的人瞧不起,真应了鲁迅的那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华东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海春是个“老借调”,他的感受就是:“低姿态、勤工作、观大势”。他说:“借调,尤其是在中央国家机关借调,是一个‘当孙子’的经历。当然,会当‘孙子’也是一种本事,否则也就难以当上‘大爷’。正如美国的一句名言:背不起十字架,就戴不起皇冠。”

  而对于另一部分被借调人员来说,借调往往被他们视为普通公务员晋升的阶梯,于是,当他们有机会踏上借调征程的时候,就会期待在一定时间内正式调入借调单位,以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但是这一希望又往往因编制限制而迟迟不能实现。

  山东省一位农信社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借调”是农信社人才匮乏、体制僵化的产物,“编制”卡住了很多人的前途。正是如此,一些业务能力很强的借调人员多年之后仍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有网友留言道:“说起借调,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开始时的踌躇满志,到现在的无可奈何,也许接下去就是后悔不已吧?”

  对于借调干部的这些忧虑,杨建顺教授认为要借助法律来保障借调干部的权益,“被借调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应法定化。被借调人员的借调期间、工资福利、人事关系乃至借调期满之后的待遇等,都可以通过法定的规范予以规定,也可以确立合同制,在借调合同中予以明确,同时,针对被借调人员的权利利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或者被忽视的现状,应当完善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

  96%的受访者认为借调并不能更好地促进工作

  在回答“在新形势下,您认为哪一种干部流动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工作”这个问题时,53%的受访者选择“轮岗”,46%选择“交流”,14%选择“挂职”,选择“借调”的受访者只有4%。也就是说,96%的受访者认为借调并不能更好地促进工作。

  相对来说,挂职、轮岗、交流都比借调规范,在《公务员法》中,规定的公务员交流方式只有三种: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借调只字未提。正因如此,《公务员法》起草小组成员之一、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说:“在借调的问题上,希望各地能够真正贯彻实施《公务员法》。”

  “您怎么看待干部借调现象?”51%的受访者认为干部借调现象“是党政机构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合理的表现,应该坚决杜绝”,32%认为“是对现行的人事制度的一种变通性的补充,需要正确对待和引导”,18%认为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能够在短期内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完成”,另有9%选择“说不清楚”。

  在回答“您认为借调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45%的受访者选择“容易引起借调决策者的权力滥用甚至是权钱交易等腐败”,37%选择“借调不具有法律规范的支撑,属于体制外、制度外的一种“非正式”的人才流动和公务协助方式”,35%选择“被借调人员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25%选择“借调制度还不完善,在具体运作层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另有2%选择“其他”。

  迄今为止国家尚没有制定施行专门规范借调行为的统一制度或者法律规范,只是在个别领域或者个别地方颁布施行了一些层位较低的规范性文件,如《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借调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哈密市借调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在其他许多领域和地方,在许多情况下,“借调就是各部门一把手的权力”,“没有制度的约束必然导致借调的随意性”。正是由于借调在制度上的缺位、在法律规范中的失语及在具体操作中的随意性,使得借调过程中较易出现腐败现象。

  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在此前一段时期及实施以后,“清理”成为各地对借调人员较为普遍的做法。比如黑龙江省就正式发文清理借调人员。

  陈海春教授认为,现在关键是要进行体制改革,减少上级机关不该做的事情,少用些借调干部,让大家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杨建顺教授则极力强调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借调难题,“对借调公务员实行依法规制,首先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统一确立借调的基本制度,并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标准和准则,甚至通过必要的授权立法,全面建立和完善借调的相关法律规范。”(执笔:人民论坛编辑杜凤娇)

  借调者说

  借调生活的苦与乐

  我是抱着多学习点东西的态度被借调到北京的,一开始觉得很新鲜。后来发现很多借调人员甚至成了干活的主力。原来机关的同志,只指挥不干活。而借调人员呢,则成了被指挥的对象。我们都戏言说,借调的同志都有“三不怕”:不怕加班、不怕辛苦、不怕老婆。另外还有“三怕”:怕放假、怕过节、怕周末。

  现在对于借调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借调单位或者被借调单位对借调人员的职业生涯没有系统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不利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时间长了不能发挥人才的积极性。而且有的单位,借调人员太多,长此以往,基层对上级借调单位政令的权威性会产生疑问。因为一旦借调人员都成了主力,那好多政策都会以下级借调人员的视野来制定,不一定能统筹兼顾各方情况。比如有的部门,实际上并不需要借调人员,如果借调人员后,肯定会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大家都没有什么事情做。借调人员如果回原单位一说,就会让人以为上级单位工作原来是这样的呀,是这么无所事事,就会严重降低借调单位的威信。

  (雨田)

  干活的多是借调和挂职的

  去年10月,我们省级行政主管单位说要完成一项任务,其实就是将本来就应该是他们份内的职责借着省级领导的一次会议精神,扩大化成立了一个“办公室”,要借调一些本科毕业、专业对口、熟悉基层的人员。我们原单位的人事部领导,带着公司大领导的口谕(真的一张纸都没有见到)把我带到现在这个办公室。来的时候就没有说要待多久,只是说先去锻炼。像我们这些基层来的,哪里用得到你的专业知识,平时就是写文件、跑腿、打杂。干活的多是借调和挂职的,正式公务员什么都不干。做得好是别人的功劳,做不好就等着挨骂。在这里压力大工作重,真希望明天我就可以回到我原单位去上班,要不只好跳槽了。

  (刘斌)

  我是请首长“疏通”后才到岗的

  我从当知识青年开始,就在领导身边工作。作为公社书记的勤务员,早上给首长打洗脸水,晚上给首长打洗脚水。到了北京,我不过是“重操旧业”罢了。每天早上,打开水、抹桌子、拖地板;每天晚上,清理桌面、关饮水机、关门关窗是我的必修课。因为,时任我校驻京办主任的朋友说某司想从我校借调一个人,但希望年龄小一些,我那年43岁,司长嫌我年龄偏大,我是请首长“疏通”后才到岗的,哪能不珍惜?!没想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后来这位领导对我说,正是你这样做,才在部里站住了脚跟儿。

  (陈海春)

  3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人才交流和公务协助方式,借调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往往也难免诸多尴尬。这种尴尬不仅因为借调本身在具体运作层面的诸多不确定性,而且还因为借调的非正式性,因为借调不具有法律规范的支撑,属于体制外、制度外的一种“非正式”的人才流动和公务协助方式

  机关里的借调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不过,我对这个特殊群体之特殊性的认知,并不是基于其处于如何弱势的地位或者强势地位,而是指其存在自有合理性,其所处的地位与非借调群体不一样,尤其是现行制度中很少有借调的专门规定,从公务员制度来看,借调处于正规的交流制度之外,属于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

  借调的存在理由:弥补现行制度下存在的间隙

  借调现象广泛存在于机关之间,这本身说明现行制度下存在一定的间隙,需要以借调的方式来加以弥补。这样分析,倒不是要专门强调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只是想确认借调这种现象虽未得到法律规范的支撑,却依然能够广泛地发挥其效应,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从法政策学的角度进行审视。而从法政策的角度探寻解决途径,就有必要探讨借调的存在理由或曰产生借调的原因。

  导致借调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因机关工作增多而产生的借调,由于机关人才短缺而产生的借调,由于机关编制限制而产生的借调,由于借调决策人员或者被借调人员自身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借调,或者由于前述数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产生的借调,等等。无论是哪种理由促成的借调,在最初几乎都有三方面的“合谋”:其一,对于借调单位来说,既不用给被借调人员发工资和福利,或者只需承担与正式员工相比较少的工资和福利,又无需承担培养责任(或者较少承担这方面责任),很是实惠;其二,对于被借调单位来说,虽然需要调整人手接替相应岗位,有时甚至还需招用临时人员来完成相关工作,因而往往难免存在几分不便。但是,通过派出人员,或者因此招用临时人员,不仅可以实现“流水不腐”、激发人才活力的目标,而且还可以做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往来和资源共享,促进相关单位的人才交流和资源优化组合;其三,对于借调决策人员来说,可以在编制限额内完成相关任务,在这种非正式的人才流动过程中实现领导艺术的提升,实现人才交流的最大效应,且避免了诸多被动。而对于被借调人员来说,借调往往被视为普通公务员晋升的阶梯。于是,让自己踏上这一阶梯,期待在一定时间内正式调入借调单位,以重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意义当然深远而重大。

  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不仅机关对借调乐此不疲,而且被借调者往往也是喜出望外,期盼由此而拉开新的人生序幕。在没有获得被借调机会的人看来,“被借调了”本身就是一种憧憬,是一种令人羡慕、向往的晋升捷径,为获得这种机会,有些人会不惜多方“疏通关系”;对于已经获得了这种机会的人来说,则要进一步拓展视野,转换观念,拼命工作,以换取借调单位领导的肯定或者欣赏,使得未来本不怎么确切的去留问题变得更具有正面发展的稳定性或者确切性,为着重要机遇的到来而尽力拼搏。

  借调的尴尬处境:正是借调的随意性,使得借调的负面效应往往难以避免

  但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人才交流和公务协助方式,借调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往往也难免产生诸多尴尬。这种尴尬不仅因为借调本身在具体运作层面的诸多不确定性,而且还因为借调的非正式性,因为借调不具有法律规范的支撑,属于体制外、制度外的一种“非正式”的人才流动和公务协助方式。由于借调的这种非正式性,在某些情况下借调也可能导致对相关权益甚至对既有秩序和法律规范的侵害。

  例如,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了交流也规定了回避,对“交流与回避”的相关制度和程序设专章予以明确,对交流的方式、交流过程中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等皆有明确的规定。并且,伴随着与之配套的相关法规、规章乃至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不断制定施行,无论调任、转任还是挂职锻炼,都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与之相对,尽管借调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借调在公务员法上的定位却很尴尬。“借调制度不完善”,这可以说是人们的一种共识。《公务员法》虽规定了作为正式交流形式的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却未对“借调”作出任何规定,并且,迄今为止国家尚没有制定施行专门规范借调行为的统一制度或者法律规范,只是在个别领域或者个别地方颁布施行了一些层级较低的规范性文件,如《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借调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哈密市借调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在其他许多领域和地方,在许多情况下,“借调就是各部门一把手的权力”,“没有制度的约束必然导致借调的随意性”。

  正是借调的随意性,使得借调的负面效应往往难以避免,也成为了人们讨论借调问题所普遍关注的热点。关于该不该实施借调、该如何实施借调以及该从哪个单位借调谁,借调与公务员法所确立的职位分类、岗位责任制等处于什么关系,等等,这方面的基本制度阙如。相关程序规范阙如,没有任何手续就借调,往往只是某位领导的一个电话,甚至只是一句话,就完成了借调。这种随意性也许就是使某些被借调人员处于尴尬局面的罪魁祸首。同时,由于其随意性,对于某些希望得到被借调机会的人来说,也是极为不公平;由于其随意性,对于某些获得被借调机会的人来说,权利利益往往也很难得到充分保障——可能使其“漂”在机关之间,“既不在原单位,也不在借调单位,被搁置在培训中心,如同悬挂在空中,找不到一个可以支撑自己的定点与位置。”《组织部长前传》的作者大木曾经亲历的没有固定的办公桌、没有福利,即使有福利也要减半的那种被借调人员处境的尴尬,便成为了难以避免的结局。不仅如此,被借调者“为了做出让领导满意的成绩”,往往会格外卖力,甚至得了病也“硬是咬着牙没有影响一天工作”。在这样尴尬的状态下,缘何能够做到如此地步的付出?皆源于一种惯性思维:领导满意,就有正式调进来的可能,也就能避免“漂”在机关里的尴尬。而这种惯性思维依托于一种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源于人治,它使得借调形式能够激发被借调人员的积极能动性,有助于实现“活性化”。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往往伴随着诸多负面效应,不仅有被借调人员的权利利益受损,而且有借调决策者的权力滥用甚至是权钱交易等腐败,还会有因被借调人员“正式调进来的可能”转变为现实,对按照公务员录用、晋升的既有规范和秩序本该获得那个职位的人的权利利益的侵害。为了避免或者减少这种负面效应,便有必要对借调公务员实行依法规制。

  拷问“弱势地位”与“风光境遇”背后的利益纷争

  借调,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所独创,在许多国家都存在,而且比较普遍,是人事行政多样化、柔性化的体现,也是相关法制确认并提供支撑的正式制度。

  其实,在我国目前这种制度背景下,借调群体除了人们公认的所谓弱势地位之外,更多的还是令人羡慕的风光境遇。这两方面的境况都是存在的,并且,根据我对这方面情况的了解,与前一种境况相比,后一种境况即令人羡慕的风光境遇要更多一些、更普遍一些,因而也就更加令人羡慕。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期待被借调甚至千方百计地争取被借调机会的原因所在。被借调后往往会转为正式任用,为被借调者拉开人生新的一幕,这也是许多人宁愿忍受被借调期间的诸多苦楚的动力所在。

  无论是所谓弱势地位令被借调者受挫、追悔,还是所谓风光境遇让被借调者成长、怀念,这其中都具有极强的不可捉摸性或曰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乃是伴随诸多借调过程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这种不确定性,无论是对制度改革的推进还是对被借调人员本身权利利益的维护来说,都是需要认真研究、仔细琢磨并积极应对的。被借调群体的权利利益是否受到了侵害?被借调群体的权利利益受到了什么侵害?被借调群体的什么权利利益受到了侵害?是否存在保护被借调群体权利利益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应当如何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和法制度?从另一方面来看,是否存在逆差别现象,即被借调者通过借调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利益,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可支持性的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再者,在这种“随意性”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权力滥用或者权力寻租?是否存在权利滥用或者不当得利?总之,对于被借调者在被借调过程中的各种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对于借调单位和被借调单位及其任用权者的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都应当制定相应的规范。将借调纳入制度规范的范畴,为其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机制,依法进行规制,这是我们所讨论借调问题的必然归宿。

  “借调”,借过是要“还”的

  “原则上不得借调人员”,这应当成为借调公务员制度中的一个原则。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法治政府建设的过程中,伴随着“三定方案”改为《三定规定》,行政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呈现出法制化倾向,以《公务员法》为基本法的各项公务员法制不断充实完善,包括职位分类、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得以推进,公务员录取和晋升“凡进必考”、“凡升必考”的机制亦基本构筑起来,“借调”应当是针对特殊情况或者临时情况而特设的一种例外。例如,机构要精简,而各种行政任务、政治任务或者社会任务依然铺天盖地般压在实行“精简”之后的行政机关身上,压在精简之后留下来的人员身上,使得相关部门和在编人员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为应对这种制度转换之际的临时状况,“借调”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借调标准和程序应明确化、规范化。尽管是例外,但借调必须是一项法制度,而不应是“随意性”的现象,不应是靠领导的一句话决定是否借调以及借调谁、如何借调等问题的随意性现象。这种随意性现象是与公务员法治相悖的。从公务员法制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如何在公务员法律关系中给借调定位的问题,其次是将借调标准和程序明确化、规范化的问题。虽然借调是临时性的,但是,它依然是公务推行的一种形式,所以,对相关公务的性质和要求要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对从事相关公务的被借调人员的标准(包括资格、能力尤其是专业对口、特长发挥问题等)以及应当履行的相关程序(一定的评价、考核以及审查机制)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被借调人员的借调期间、工资福利、人事关系乃至借调期满之后的处遇等,都可以通过法定的规范予以规定,也可以确立合同制,在借调合同中予以明确,同时,针对被借调人员的权利利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或者被忽视的现状,应当完善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为了解决因借调而产生的冗员,目前许多部门采取了“清退”做法。从信赖保护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似乎欠妥。但是,从公务员法治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又具有其很强的合法性甚至合理性。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而建构相应的补偿机制或者相应的过渡转换机制,也就成为了制度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但是,我们强调对被借调人员的权利救济,绝不意味着“借调”一定时期以后就应当“正式调入”借调单位。“借调”,借过是要“还”的,岂可据为己有?要正式调入,则必须走“调任”的交流途径。通过“借调”而调入的情形,从公务员法治和公平正义理念的角度来说,应当是越少越好。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曾经被借调的名人(延伸阅读)

  陈锡文:2003年后,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1994年至1998年被借调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梁保华:现任省委副书记、江苏省省长。先后在太仓县新湖公社劳动锻炼,借调苏州地委报社工作;1970年1月太仓县委工作人员、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王岐山: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借调走了王岐山,从此他步上从政之路,官至国务院副总理。

  曾荫权:1977年升任高级政务官,借调马尼拉亚洲开发银行工作,研究菲律宾和孟加拉的供水系统及铁路发展计划。

  周涛:2005年6月接受了北京奥组委的邀请,离开央视主持人岗位,任新闻中心综合处副处长,在奥运会结束后被任命为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副主任。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