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10-01-12 15:40:09
摘要:上世纪50年代的北大数学系考试采取口试的方法,与美国教授的建议颇有类似之处。张景中院士回忆,老师会准备许多题目,让同学们抽签,每人有45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在黑板上把题目讲解清楚,听…… |
“数学不止是会写,还要会说,会回答各种问题。”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少年数学论坛上,向近千名少年数学爱好者讲述学好数学的诀窍。 在很多人看来,数学工作就是数学家有自己的想法,经过一番埋头苦算后证实这一想法,它是一门单兵作战的科学。
而在这次论坛上,不论是数学家还是一线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否定了这一看法。
著名数学家丁伟岳院士现身说法。他读中学时,老师讲授开平方的方法,他不满足,干脆按照这种方法类推,居然找出开立方的方法。“不要等着老师提问,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可以给自己提问题。”他说。
张景中院士有同样的体会。上世纪50年代,他在北大读书。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经常展开各种讨论。讨论中各种思想交叉碰撞,不经意间迸出智慧的火花。
在学习数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状况:想得清楚的一些问题,却说不清楚。张院士说,美国的学生如果想学明白哪门课程,教授就会建议他申请教这门课程。“能给别人讲明白,自己也就明白了。”
上世纪50年代的北大数学系考试采取口试的方法,与美国教授的建议颇有类似之处。张景中院士回忆,老师会准备许多题目,让同学们抽签,每人有45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在黑板上把题目讲解清楚,听众就是老师,同时也是评委。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特级教师周沛耕赞同两位院士的教学方法。“学数学有两个层次:听懂别人的话是第一层次,而悟出,即能让别人听懂自己讲是第二个层次。”
悟出,可以让数学爱好者更上一层楼:学会独立思考的乐趣。
周沛耕老师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女学生:读初二时成绩一般,那年暑假,她认真阅读了一本数学书。结果开学后不久,她在市里的比赛中获了奖。这样一路努力下来,她摘取了一项国际大赛的金牌。
这位女同学在总结经验时说:“我不属于聪明型的,有时别人听明白老师的课,我就不明白。但是我一定要自己搞清楚,尽量不问人。我读的书也并不多,可只要读书,我就一定要读懂。”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数学理事会理事长李忠认同这位女同学的做法:“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轻易问别人怎样做题,试着享受自己得出答案的快感。”
李忠教授曾经向一位国外数学家请教他成功的窍门。这位数学家回答——“耐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