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中考备考 > 中考复习 > 中考化学 > 正文

聚焦中考化学试题中的“专题化”命题设计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 2010-03-26 15:18:57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化学命题是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方向标,笔者以近两年部分化学中考试题为例,归类分析如下。

  1“围绕某一具体知识,进行多维发散”的专题化试题

  由点连线、由线成面是中考命题的策略。为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根据“某一具体知识”的不同分类,这类试题的设计构想通常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1)以某一化学概念或原理(如中和反应、燃烧、溶液等)为试题核心,从掌握概念(或原理)所必备的子核心内容出发,来进行多维命题。

  (2)以某一具体物质(如水、氢氧化钠、二氧化碳等)为试题核心,从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等子核心角度出发,来进行发散命题。

  如2007年南通市中考卷中的第28题就是以上述构想(1)来进行命题的。

  [题目]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__________________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①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②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1)表中x=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和反应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解题时,考生一定要掌握pH的测定的原理和方法,要懂得探究性实验中如何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还要根据题目提供的表格数据,在表中利用比例关系填写出溶液的温度变化,然后抓住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引起密闭系统内压强增大,来解释U形管中左边液面下降,从而判断中和反应的发生。

  2“展现真实生活情景,分析解决问题”的专题化试题

  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是中考试题命题的基石。为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这类试题的命题构想通常是以重大新闻、全球问题、热点事件、前沿技术等情境信息材料为载体,挖掘信息中涉及到的、并符合考试说明的知识要点,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的来进行系统设计。旨在让考生积极主动寻求“景”中蕴涵的基础知识、答题目标、内容的取向和问题解决的任务和线索,借助于真实的“景”,动之以“情”,产生情感的体验、做答的动力。

  如2007年厦门市中考卷中的第24题,就属于该类试题。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①物理性

  质:_________;②化学性质:_________;③用途:_________;

  (2)请从分子构成的角度,指出氧气和臭氧的不同点:_________;

  (3)写出材料3中氧气转化为臭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磷在臭氧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相似,请写出磷在臭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_________;

  (6)请提出一个缩小臭氧层空洞的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信息情境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考生要学会知识迁移,根据平时写化学方程式的经验,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题给信息,准确填写臭氧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善于联想到化学中的其它物质,分析出其利与弊,如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等。

  3“构建知识获取过程,开展科学探究”的专题化试题

  凸现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是中考试题命题的导向。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仔细研读新课标,不难发现“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已作为一项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被置于“内容标准”的首位。这类试题的设计构想通常基于以下两种方式:

  (1)以学生未知的新事物或新知识为探究目标,模拟科学家开展探究的方法,从“提出猜想”到“得出结论”,并渗透化学学科的特色——实验手段,以达到认知结果。该种构想注重的是考生从“猜想”到“结论”整个科学探究形成的过程。

  (2)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原有知识为探究目标,在已知结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获得结论的原有的实验手段和探究方法,提出新的实验探究方法或探究过程,让学生对新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评价和补充。该种构想注重的是考生对新的科学探究方法或过程的评价。

  如2006年常州中考卷中的第27题,就是以上述构想(2)来进行命题的。

  [题目]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1)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的首要条件,下列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是_________(填物质的编号):①石灰石②氮气③铁丝④红磷⑤面粉⑥二氧化碳。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


  

      ①简要叙述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木炭是一种可燃物。请验证:木炭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燃烧(两个条件须分别验证),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燃烧。

  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填装药品,并已设法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若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拆、装仪器,请设计后续的实验步骤,并按要求填表。

  在后续实验步骤中,有一步骤为“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请把这一步骤用“题示”两个字填入下表相应步骤的“操作”栏中,且不必填该步骤的“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栏。


  

     (3)①有人建议在装置X处作下图Ⅰ所示的改动,以便可随时切断气流。这样的做法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有人建议在实验开始后,在Y管末端处增添一个燃着的酒精灯(下图Ⅱ),大家讨论后觉得很有必要,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不需要文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B在“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这一步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分析第四大题中的27题,表格如下


  

        突出学科特色是中考试题设计的方向。本题是一道学科特色较强的化学实验创新探究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解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常见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分析题目提供的实验装置,抓住单个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原理,来检查整套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本题的亮点之一是在设计实验验证木炭燃烧的两个条件:必须要有氧气、温度必须达到木炭的着火点。考生要运用类比的思想,确定在整个装置预先充满氮气的情况下,要达到题目提出的两个实验目的,应该是先验证“缺少氧气不能燃烧”、“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两个条件都满足才能燃烧”三者中哪一者?考虑到氮气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方便验证:缺少氧气物质不能燃烧。最后确定验证的顺序是先验证“缺少氧气不能燃烧”,再验证“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最后验证“两个条件都满足才能燃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第一次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了玻璃管,要验证“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必须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后才能通入氧气进行。本题的亮点之二是试题设计的问题(3)中三个小题,都是为树立学生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而设计的,体现了命题者具有很高的学科水平和良好的社会意识。

  4“构建物质之间链接,区别推理事物”的专题化试题

  坚持继承创新、综合评价是中考命题的源泉。历年来,化学推断题作为一种传统的题型,是普遍认同的极具开发潜力的题型,它对考查学生创新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窥视近两年的中考题,正赋予它新的生长点,不断推陈出新。此类试题设计的构想已不再局限于常见物质的简单转化(如“碳三角”、“酸三角”、“石灰三角”等),而是加大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分离提纯的综合程度,增强物质的反应类型、分类与性质的有机整合,因而近两年推断题“亮点”迭出,精彩纷呈,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如2007年苏州市中考卷中的第24题,就属于该类题型。

  [题目]A是绿色粉末,G是蓝色溶液,X为常见的稀酸,B、C、D、E、F、H和Y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①、②、③、④和⑤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学式:D_________,E_________,X_________。

  (2)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创新推断题,主要存在三大亮点:亮点一是采用嫁接法,将物质的性质与分离综合于一体进行考查;亮点二是结合“物质统一性”的指导思想,将无机物与有机物结合在一起;亮点三是蓝色溶液G与Y的反应得到H,H再与E反应生成D,进一步确认D物质为氧化铜。解本题时,考生要先通读全题,分析固体A加热能得到三种生成物,而在新课改初中阶段能分解生成三种物质的固体物质A有高锰酸钾、碱式碳酸铜、碳酸氢铵等,再根据③、④两个反应确定A只能是碱式碳酸铜。反应②是一个易被考生忽略的反应,平时对光合作用重视不够,对推断此题带来一定的难度。

  相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专题化”试题的命题设计必定会逐步走向多样化、多元化。上述内容仅是笔者在分析中考试题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教学,提出的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同行们一些思考,对教学有所启发。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