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报中考版 作者:—— 2010-04-06 10:38:18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逊的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文有改动)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划线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题。
5.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2009年甘肃兰州市中考试题)
(二)向生命鞠躬
张强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一个并非所有人都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11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12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13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中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
4.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难以想象→→→鞠躬
5.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6.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2009年湖北恩施州中考试题)
(三)外婆的小河
谢志强
①“前边有一条小河。”外婆肯定地说
②外婆昨天从乡下来到我们这里。她几次捎口信,说要到城里来,可乡下家里那一摊子又放不下,不放心哟。其实她无非是替晚辈操持零碎家务。养鸡养鸭,烧饭炒菜,都是她做媳妇起就忙乎着的事情,她却像头一回做那样新鲜、认真。我知道,农村那个院落门前淌过一条小河,她常在小小的河埠头洗菜、淘米、浆衣
③“这是在城里,哪里有小河?”我懒懒地说。我猜她幻觉中仍惦记着乡村那条伴随着她生活的小河。我现在的住宅小区坐落在近郊,据说早先是一片菜畦。近几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已辨别不出本来的面目了,像宣纸上滴落了一团颜料,迅速地浸润开来。
④外婆坚持道:“没错,是有条小河。”我笑了,说:“外婆,我已在这住了四年了,还没发现什么小河。何况,也不需要什么河,用水,拧开自来水龙头,水就会出来。”
⑤外婆走到阳台,似乎真看见了那条小河。可是,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边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但她仍说:“是有条小河。”我不再跟她争辩,我每天出入这片新村,再熟悉不过了,我说:“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⑥外婆的目光仿佛要穿越楼群,她没回头,说:“一定有条小河,早晨,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呢。”我倒是对断水特别敏感,关心的是一旦停水,楼内便陷入瘫痪,自来水已成了城市的血液,偶尔停水,会弄得我们束手无策,怨声载道。我想,这是城市的脆弱之处。我便说:“那位老太太的家大概没有自来水,她到邻家去洗衣服。”外婆回过头,像是讨厌一个孩子无知的固执——我儿时常领教外婆这种神情——说:“可老太太就住在旁边这栋楼里,我看见她走出走进。”
⑦我心不在焉地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外婆是位威严却又不失随和的老人,她不再使用昔日的权威了,这大概与她初入城市的不适应有关吧
⑧晚餐后,外婆要我陪她出去走走。是呀,我怎么忘了,一个闲不住的老人,整天待在混凝土建筑物里,到底憋闷得慌。外婆指指前边,说往那走走。我说:“那边是郊区,我也不大去。”外婆先走两步,停下来。于是,我想到了外婆提起的那条河——一条杜撰的河。我想,没错,人老了,更像老小孩,那好奇、执著,就似我孩提时要偷偷地去小河里玩耍。
⑨走过七幢楼房,面前展现出开阔的视野,一片片菜畦,绿油油的,十分醒目。突然,楼群尽头显出一条蜿蜒的小河,两岸的树丛草丛将河面遮挡得时隐时现,窄窄的河面还漂浮着水葫芦之类的植物。可是,小河就在我们眼前,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
⑩外婆乐了,说:“是哦!”我疑惑了:“这么多日子,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呢?”外婆慈爱地笑了。我好像重新回到童年的天地,她颇有权威地向我介绍这个世界。这时我疑心自己陡然衰退了,我那天真、我那好奇、我那敏感,似乎都消磨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之中。
11我惊愕了,原来真有这样的一条小河。而我,曾一直那么自信。
(选自《精美微型小说读本》,有改动)
1.第①段中,外婆为什么“肯定地说”前边有一条小河?请联系下文回答。
2.对于外婆说的那条小河,“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从第⑤⑩段画线的句子中选择一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1)“大概……该有条小河吧。”
(2)“是哦!”
4.第⑨段对楼群尽头那条小河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5.这篇小说具有象征意味。请根据你对“小河”的理解,谈谈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2009年浙江丽水市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丁当的水晶心
羽毛
翻看丁当的那篇作文时,毫无防备的刘老师大吃一惊。这个12岁孩子的稚嫩笔迹里,分明隐藏着成人般的痛苦秘密。
丁当在作文里描述:“我的妈妈很爱笑,很爱我,每天晚上搂着我睡觉,可是慢慢地她就变了。7岁那年,她带我去单位,别人问我是谁,她红着脸解释,这是别人的孩子!我差点大哭一场!还有一次,我在妈妈的手提包里,翻出了一张合照:妈妈穿着洁白婚纱,依偎在一个叔叔的怀里——难道,妈妈喜欢上了别人?”
虽然满腹疑惑,早熟的丁当却把痛苦强压在心底。不久,母亲就从她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父亲不去打听,她也放弃追问。但是五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希望找到母亲,三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妈妈,五年了,您在哪里?为什么抛弃我们,和别的叔叔在一起?……让我更伤心的是,这个秘密我一直瞒着爸爸,怕他更难过。”
刘老师深感同情,特意把丁当喊到办公室,鼓励她要坚强。
有天放学后,丁当又邀请刘老师去她家,“请您看看我的母亲。”在那间寒酸局促的小屋里,丁当从床底下摸出一个小红箱子,神秘地说:“我妈妈就在盒子里。”
打开盒子,刘老师舒了一口气:原来只是两张照片。
一张是合照,一位年轻女子抱着小小的丁当,蹲在花丛下,两个人开心极了。另一张是单人照,那位女子身着蓝底白花的连衣裙,长发飞扬,笑靥如花。
丁当抚着照片,眼泪夺眶而出:“我妈曾经非常爱我,现在却离开了我。”
丁当的母亲究竟现在何方?次日,在烈日暴晒的街头,刘老师找到了丁当的父亲,想和他谈谈丁当长达五年的忧愁。
父亲古永飞已58岁,是现代版的骆驼祥子,以蹬三轮车为生。白色汗衫配补丁裤子,寒酸而不落魄,透着干净利落。别的年轻车夫们挤对他:“头发都白了,还这么拼命挣钱,为哪样啊?”他嘿嘿一笑,说:“夏天到了,要给女儿买条新裙子呀!她成绩好,孝顺懂事,好吃的都留给我……”
那张黝黑的脸上透出的幸福,让刘老师有些感动。而接下来街头的对话,却透露了一个大秘密。
问及孩子的母亲时,丁父犹豫半晌,才憨厚地回答:“其实我没有结过婚,丁当是我收养的弃婴。我怕丁当难过,12年来一直瞒着,您可千万别跟她说啊。”
刘老师难以置信地反驳:“可是丁当连母亲的照片都保存着啊。”
听完刘老师的描述,丁父恍然大悟地说:“原来那位妈妈是她哦!”
照片上的女子,原来是丁当的邻居,热情善良,从丁当三四岁起就开始照顾她,下了班就把丁当带到自家玩儿,丁父也会买米买油加以酬谢。小丁当以为她就是“妈妈”,一声声地喊着,而女邻居也不忍拂意一一应答。但她毕竟是未婚女子,带丁当去单位时,不免解释并非亲生。丁当七岁时,邻居结婚搬家,离开了丁当。
丁父也很奇怪,为何当时孩子不哭不闹,对“妈妈”的离开并不追问,反而更加乖巧懂事。只有一次,丁当问:“爸爸,别的孩子都有妈妈,为什么我没有?”为了隐瞒孩子的身世,口舌笨拙的丁父只好编了一个苦涩的爱情故事,哪知道刚好和女儿的臆测相符。
五年来,丁当无数次偷偷拿出“妈妈”照片,思念落泪,却假装坚强,独自承担着沉重的“秘密”。那“无忧无虑”的笑容不过源自一颗童心对父亲最温柔的体恤和爱。
刘老师湿了眼睛,说:“告诉孩子真相吧。与其让她误解自己被母亲抛弃,不如让她知道,她有一位用心良苦的父亲。”
丁父几经考虑,终于同意。
……(选自《爱情婚姻家庭》)
1.在下面空格内填写恰当的词语,完成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
本文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刘老师□□秘密→□□秘密→□□秘密→真相大白。
2.找出文中与画线处相呼应的句子,将它摘录在下面的横线上。
3.作者为我们精心刻画了丁当、丁父及那位未出场的“妈妈”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理由是什么?
4.揣摩人物心理,描写丁父将真相告诉丁当后将会出现的情景。(80字左右)
(二)难上的一课
张晴雯
勇是那种男孩,单亲,长发,穿拖鞋,在牛仔裤上剪洞。他喜欢听音乐,喜欢吹口哨,喜欢怪腔怪调地乱叫一通——即使晚上大家都在努力地自习,他还为自己辩解是为了“调节气氛”。你批评他,他唯唯诺诺低头称是,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可一转身,他就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做他的“流民”去了——坚决不改。
今晚勇没来,教室里就安静了。玲很自然地想起临走前忘记吃的一大堆药。怕感冒的原因,只是不想在学生面前打喷嚏——年轻人嘛,还有什么比美丽和风度更重要呢?
于是半节课后,玲以极快的速度冲到了自己的宿舍。
没想到勇正在她的宿舍里翻着抽屉,并把几张人民币放进自己的口袋。他显得那般旁若无人——主人的自然、镇静也不过如此。
难怪他没去晚自习,他是认准了她会在教室!
玲在恍然大悟的同时,还有些尴尬,仿佛恨不得自己没看见,又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在她对面,意外、惊愕、紧张等神情同样交织着出现在勇的脸上。僵了差不多半分钟之后,玲讷讷地说:“我……我回来吃药……你……你可以走了。”
勇走后,玲又生气又懊悔。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也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怎么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都没有提过这样一幕!也许她该把他揪住,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跟所有善良而又富有责任感的老师一样。也许她该冷静智慧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跟所有曲折而又生动的小说情节一样?
第二天,玲走进教室。勇在,只是从脸上的表情到坐着的姿势都有些不自然。当玲瞥见黑板上“值日生”一栏写的是勇的名字时,心中就有了主意。
“勇。”玲微笑着,眼睛亮亮地看着他。
迟疑半晌,勇站了起来。
“今天是你值日吗?”玲的语气跟平常一样亲切,“瞧这讲台,你能上来帮我清理清理吗?”
勇迟疑地走上来,迟疑地按玲的指示把一个小纸团扔进了垃圾桶。
勇正要转身下去,玲又微笑着叫住了他:“唉呀!糟糕,我发现纸上写有昨天那份练习的答案!勇,你帮我把它找回来,好吗?”然后,玲和同学们一起,看着勇艰难地低头,艰难地在同样大小的纸团间辨认,拿出一个,不是;又拿出一个,不是;再拿出一个,还不是。
“算了,”玲对勇说,“不找了,你下去吧。”
一直到下课,玲再也没看勇一眼,只是在上课前淡淡地说了些令大家匪夷所思的话:虽然那份答案找不到了,但是我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把一张有用的纸扔进垃圾桶很容易,要找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即便找出来,也不再是同样的纸了,因为那上面已经沾满了灰尘——我们的人生,恐怕也一样啊!
当天晚上,勇把一封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装在信封里的还有那天他没有当场还给她的几张人民币。
看着信中艰涩的文字,玲像办公室里每一位老教师一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想:难上的一课终于过去了,可上课效果如何,谁知道呢?我不知道,勇不知道,只有时间才真正知道啊!(选自《美文》)
1.作者以“难上的一课”为题,可文中却对这一堂课的内容只字没提,甚至连什么学科也没有交代。你觉得这样构思合理吗?为什么?
2.第四段中有一句与文章开头对勇的交代相呼应的话,请将其找出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并作简要分析。
3.你喜欢玲这样的老师吗?请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地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4.读着文章“难上的一课终于过去了,可上课的效果如何,谁知道呢?我不知道,勇不知道,只有时间才真正知道啊”这一寓意深刻的结尾,你会想起怎样的人生格言(写出一句即可)?从中感悟到怎样的道理?
(三)合二而一
契诃夫
您不要相信那些犹大,那些变色龙!在我们这个时代,失掉信心倒比失掉旧手套还容易。我就失掉了信心!
那是一天傍晚。我坐在公共马车上。我是个地位很高的人,不宜于搭乘公共马车,不过这一次我穿一件肥大的皮大衣,可以把脸藏在貂皮衣领里。再者,您知道,坐这种马车可以省点钱。……尽管时间很晚,天气很冷,车厢里却坐满人。谁也没认出我来。貂皮衣领使得我成了incognito①。我坐在车上,时而打盹儿,时而打量乘客……“不,那个人不是他!”我瞧着一个身材矮小、穿着短小的兔皮大衣的人,暗自想道。“那不是他!不,那就是他!就是他!”
我暗自想着,相信了,却又信不过我的眼睛。……那个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非常像我办公室里的一个工作人员伊凡·卡皮统内奇。……伊凡·卡皮统内奇是个身材矮小、猥琐而窝囊的人,活在世上无非是为了拾起别人掉在地下的手绢,为了给人拜年拜节而已。他年轻,然而脊梁已经弯成弓形,膝盖老是往下弯,手上肮里肮脏,手心恭敬地贴紧裤缝。……他的脸似乎被房门夹痛,或者被人用湿抹布揍了几下。那张脸无精打采,一副哭丧相。谁瞧见他,都想唱《松明》这首歌,心里不好受。他一看见我,就索索地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倒好像我要把他吞下肚去,或者活活杀死似的。每逢我责备他,他总是呆若木鸡,四肢颤抖。
比他更卑贱、沉默、渺小的人,我还没见过。就连比他更安分的动物我也没见过……
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使我强烈地联想到伊凡·卡皮统内奇:完全跟他一样嘛!只是这个矮子不像那个那么伛偻,也不显得窝囊,反而举止随便。最可气的是他在同邻座的乘客谈政治。全车的人都在听他讲话。
“甘必大②死了!”他说着,不住转动身子,挥舞胳膊。“这在俾斯麦倒正中下怀。要知道甘必大很精明!他会同德国人打仗,要德国人拿出赔款来,伊凡·玛特威伊奇!因为他是天才嘛!他是法国人,然而他有俄国人的灵魂。很有才能!”
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等到售票员拿着车票,走到他跟前,他才不再谈俾斯麦。
“为什么你们的车里这么黑?”他对售票员发脾气说。“你们没有蜡烛还是怎么的?怎么会乱成这样?可惜没有人来教训你们!要是在国外,你们早就挨骂了!乘客不是为你们服务的,应该是你们为乘客服务!见鬼!我不明白长官大人们对这种事会怎样看!”
过了一分钟,他要求我们大家都挪动一下。
“你们挪动一下,让出地方来!我跟你们说话呐!给这位太太让出个位子来!你们要有礼貌!售票员!到这儿来,售票员!你们收了钱,要给人找位子嘛!这太可恶了!”
“这儿不准吸烟!”售票员对他嚷道。
“这是谁不准?谁有这个权利?这是侵犯自由!我不容许任何人侵犯我的自由!我是自由人!”
嘿,这个畜生!我瞧着他的嘴脸,不相信我的眼睛了。
“不,这不是他!不可能是他!他不懂‘自由’和‘甘必大’之类的字眼。”
“不用说,这儿的规矩妙得很!”他丢掉纸烟,说道。“跟这些先生一块儿生活简直要命!他们拘泥形式,死抠条文!形式主义者,庸俗之辈!他们要把人活活地憋死!”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听见我的笑声,对我瞥一眼,嗓音颤了一下。他听出我的笑声,大概也认出我的皮大衣了。一刹那间,他的背脊弯下去,脸上顿时露出一副哭丧相,说话声停住,胳膊耷拉下去,手心贴紧裤缝,腿发软。他的模样立刻全变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这个人就是伊凡·卡皮统内奇,就是我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他坐在那儿,把小鼻子藏在兔毛里。
这时候我瞅着他的脸。
“这个猥琐而窝囊的小人物,”我暗想,“难道能说出‘庸俗之辈’和‘自由’之类的字眼?啊?难道有这种事?是的,他居然说出来了。这种事没法叫人相信,然而又是真的。……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经历过这样的事以后,看你还相信不相信这些变色龙的可怜相!
我是再也不相信了。得了吧,你骗不了我!
(选自《契诃夫文集》第2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注释】①incognito:拉丁语,隐姓埋名的人。②甘必大(1838-1882):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内阁总理。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合二而一”为题的用意是什么。
2.试将选文与《变色龙》作比较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1)本文主人公伊凡·卡皮统内奇与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有什么异同之处?
(2)作者对这两个人物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其原因是什么?
3.文章刻画伊凡·卡皮统内奇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试分析这样写的合理性。
4.作者在选文中采用了第一人称,即文中“大人物”的视点来结构全篇。你读后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小说部分训练题答案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1.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2.(1)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2)这个句子通过细腻的神态和外貌描写,表现了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孙师傅想对“我”说明真相又怕“我”介意,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3.关键词:善良,宽厚。(言之成理即可)4.(1)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2)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答出任意两点皆可)5.略。要求:结合“默契”谈感悟,结合生活实际,语言表达得体流畅。(二)1.“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情节大致清楚即可)2.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大意正确即可)3.倔强。被重新用草秆穿透身体的蚂蚱,死死抱住另一草茎,使草秆渐成弓形,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草秆缩短,身体退出。4.惊讶震撼震惊5.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对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6.示例:不赞同。因为蚂蚱也有生命,“我”的行为太残忍。或:赞同。因为蚂蚱是专吃庄稼的害虫,害虫就应该消灭。(两种观点均可,要言之成理)
(三)1.外婆早晨发现一个老太太端着一面盆衣裳往前头去了,因而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前边有一条小河。(意对即可)2.从确信没有小河,到小河出现后的疑惑、惊愕。3.示例:选(1);对外婆的坚持,“我”在口头上作了妥协,其实内心并不认为小河真的存在。选(2);外婆的言外之意是“我说的没错吧,你还不信”,体现了外婆看到小河后的快乐和得意。4.(1)印证了外婆的判断,小河确实存在;(2)交代了小河因树丛草丛的遮挡,不易被发现。5.“小河”象征生活中美好而容易被忽视的事物。在固定的生活程式中,人们很容易变得麻木、自私,只有像外婆一样有一颗认真、好奇、敏感的心,才能发现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1.发现了解揭开(意思相近即可)2.7岁那年,她带我去单位,别人问我是谁,她红着脸解释,这是别人的孩子!3.喜欢任何一个都可以,但喜欢的理由必须恰当而充分。示例1:喜欢丁当,因为她小小年纪竟然是那样的成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对父亲是那样的孝顺和热爱。示例2:喜欢丁父,因为他虽然只是一名极其普通的三轮车夫,但精神振作,干净利落,充满爱心,单身一人竟能收养弃婴,并且待她如亲生的一样。示例3:喜欢邻居“妈妈”,因为她虽然只是一般的邻居,但她在丁当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深深的母爱。
4.示例:在得知真相的一刹那,一向成熟自制的丁当号啕大哭。丁父语无伦次地解释:“乖,你就是爸的亲生女儿,对不起,对不起!”
哭了好半天,丁当终于安静下来,红肿着眼睛告诉老师:“养育了我十几年的爸爸,居然不是我的亲爸爸……却对我比任何人都好!我从来没有怀疑他不是我的亲爸爸!”
丁父在一旁掉了泪,丁当侧身帮他擦去眼泪,轻声地说:“爸爸,我不会再为了‘妈妈’的秘密而痛苦,而要为了您好好学习。将来我要考上大学,买栋大房子,您再也不用起早贪黑,每天都能吃到好吃的大碗牛肉面,睡到太阳升起老高!”
(二)1.示例:合理。因为这里的课并非指某一门学科的教学,而是一堂关于个人发展的品德素养教育课。具体地说,就是玲老师如何处理勇到她宿舍偷窃这件事。2.“他显得那般旁若无人——主人的自然、镇静也不过如此。”由此可见,勇干这种事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充分印证了文章开头对勇的品行的交代。3.示例:喜欢。因为从玲老师处理勇到她宿舍偷窃的这件事来看,她是一个非常沉着、冷静、机智,又充满爱心的老师。特别是她第二天针对勇做值日而设计的那一幕“情节”,及上课前那段充满哲理的“令大家匪夷所思的话”,充分说明她是一位深谙教育艺术的老师。(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同学答“不喜欢”,只要言之有理亦可)4.格言示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道理示例:我们的一言一行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三)1.题目“合二而一”预示了小说的主人公伊凡·卡皮统内奇与“我”都具有双重的人格。2.(1)共同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都会“变”,即都具有双重人格。不同点:《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警官,他媚上欺下,趋炎附势,仗势欺人。而本文中的“小人物”则是一个小公务员,他对上不谄媚,而是怯懦;对普通人不是欺压,而是挺直腰杆,意欲做个“自由人”,哪怕是短暂的片刻也好。(2)由于这两个人物的身份不同,一是警官,是国家机器的象征,一是小公务员,所以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有所不同:对警官是一味嘲笑,而对小公务员则半是嘲笑半是同情。3.因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傍晚时分的“公共马车”里,车里是“这么黑”,又“没有蜡烛”,所以,只有运用语言描写,才适合人物活动的环境;另一方面,“言为心声”,这样写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只要答出第一点即可)4.好处有二:一是使描写更为逼真,二是使故事的意蕴更加丰厚。(具体分析略。只要答出第一点,即可)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