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帮社区 2010-04-22 15:04:35
美国中考VS中国中考
大儿子Ian现在就读的是一所中英双语的英制国际学校,考虑到几年后他仍要回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我与他商量明年转往美制的国际双语学校。而在入校要求单上,除了过去三年的学校成绩、课余活动情况、三封老师推荐信和学生自述外,还需要出具一份最近的SSAT成绩。
SSAT考试(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翻译过来就是“(美国)中学入学考试”,俗称“美国中考”。
这是我第一次与儿子一起接触SSAT。当时决定让孩子转学时最怕过的一关也就是SSAT,因为孩子对此考试不熟,而我又完全不了解状况,生怕“失败”。因此,我花了点时间先做了妈妈的功课,搞明白了SSAT的“固中奥妙”和它在“中考”中的作用。上周SSAT放榜了,儿子考了98%的高分,这对我们俩都是极大的鼓舞。
从去年十二月报名到3月6日赴考只不过短短3个月的时间,期间Ian要同时兼顾学校的课程进度,刨去了圣诞元旦和中国新年节假日,剩下仅仅只有几个周末。因此我们并没有时间用题海战术来为自己壮胆。
相反,Ian仍然按照以往的作息时间周内按部就班地上学,周末精神充沛地“备考着”。我呢,尽量不加压,只管与他一起找出错题的原因和应试的一些技巧方法。走过备考SSAT,我真正体认到Ian的这份轻松与坦然,很大程度也反映了在另一种文化范围内对考试的态度。
综合指标VS分数指数
自1957年创始以来,美国的SSAT考试虽已成为申请美加等中学的重要参考文档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只是初中高中录取的“一个参考指标”,顾名思义即便你的SSAT成绩卓越,而其他方面尚不合格,仍有可能被好的学校婉拒。所以在考试前,我就一直对Ian说:尽力考好,但不如意也没关系,因为你还有其它的方方面面证明你是个优秀的学生。
美国私立高中录取时的各项常用指标所占比例约为:在校学业成绩(25%)、SSAT成绩(15%)、业余特长(10%)、课外活动(10%)、社会服务(10%)、推荐信(20%)、面试(10%)、与学校的渊源,比如父母是校友等(附加分)。美国初中高中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希望通过不同的指标来综合衡量,以求网罗到最合适的学生。
因此,有时会有SSAT达到90%以上的学生未被录取,也有SSAT没有达到80%却被顶尖学校录取。所以评定录取生的综合素质不只是从大学录取模式开始实行,其实更早地从“中考”已开始推行。因此美加学生到了高考时早已熟悉这种择优模式,一进入初中和高中就开始从每日的学习、生活做起,去规划、设计、打造一份令人“养眼”的全面素质报告。而其结果是学校、家长和学生会把鼓励的眼光放在经营考分之外的许多方方面面。
反观我国的“中考“包括以后的高考,分数成绩则是绝对和唯一的“择优”标准。没考到那条“分数线”,则与名校绝缘,除非开后门。所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个经典的说法一句阐明了国内学校对考试和分数的强硬态度。同时很大一部本该大有前途的学生,因为在只要“中考”和“高考”落榜后,“跌”入了普通学校,从此很难再跻身进入“先进行列”。而一考进入名校的学生未必就真得能“笑”到最后。
考实力VS考书本
通过这次与儿子一起“奋战”SSAT,我终于认识了一个事实:SSAT考实力考平时积累的功底,而不是考书本考课堂笔记。SSAT属于标准化考试,即是对全世界各地考生拟出一份“最大众”的考题,因此它的出题思路与正在学的课程关联不是特别大,它的评分标准也是在考生相同年龄段同性别群中划出一个百分比,而不是单纯地批出对错,然后划出一个绝对分数。因此,依我的理解,这样来设计考试的成绩能较合理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实力。
SSAT考试共分4部分:数学、英语辞汇、英语阅读和写作。其中数学部分的考查内容不会有复杂的精确计算,但却考严估算能力和判断能力。数学分两个部分进行,之间插入了英文阅读,以便让考生科学用脑。英文词汇部分是对平时辞汇积累的直接考查,无法临时抱佛脚地死记硬背,掌握全靠平时阅读功力。
英文阅读一般考7~8篇文章,文章来源非常广泛,题材和体裁五花八门,有时甚至会有抽象诗歌等。所以,考生势必具备在快速阅读中把握主题和定位细节的能力。所以,三个小时的考试既考文又考理,既有硬知识,又有软文化,同时又考理解、判断等综合能力。
而参加过国内“中考”的家长和孩子都晓得,“教科书”是考试永恒的主题。所谓题海战术只不过是在“书本”这根主干旁散发出去的无数树枝罢了,其目的最终是要为主干的粗壮而奉献雨水和养料。所以,我们的考试变相是为了读更好的“书”,而读书又为了考更高的分。那么倒底读书重要还是考试重要?久而久之,读书的目的已演化成考高分进大学了。
多次机会VS一考制
美国教育的初衷就是本着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追求想学的东西”,练就的是“创造力和领悟力”。因此大家明白考试只是追求梦想的途径,而这条路途是被允许重复走,反覆练习如何走的,绝不会“一考定终身”。所以,即便是SSAT甚至于美国的高考SAT,一年都有四至五次的机会。只要付得起应考的申请费,就可以去考,直考到你认为满意。这样的考试制度使孩子们可以尽早规划,尽早准备,不必等到毕业时才去参加考试,同时也不会让学生考不好就自暴自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为只要给自己时间,总可以再考下一次。
而国内的“中考”正好相反,“一考定终生”。你如果不能在这千军同过独木桥的竞争中成为胜利者,那你就会被埋汰掉,很有可能金子从此就不再发光了。对许多父母和孩子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泯灭人才的炼狱。
分析完这两种文化中的考试模式后,我真的很心痛。为千千万万陪着孩子走独木桥的辛苦父母感到无奈,为没日没夜苦读却仍会被那个少得可怜的“比例”卡在门外的莘莘学子感到悲哀。我们能做些什么去改变这些呢?
有位做妈妈的主编曾告诉我:“我告诉我自己去用我的全部智慧帮助女儿与这个教育体制做斡旋!”在此,我向这位母亲致敬。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