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 2010-07-23 11:26:26
【谢绝《唐山大地震》的十大理由】
理由一:“我就是不喜欢冯小刚!”
享有“内地商业片之父”和“贺岁片之父”美誉之称的冯小刚导演,叱诧中国影坛数十载,着实带给了中国观众许多优秀和值得回味的影片。奈何,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评判标准,有人也不喜欢“顺大流”的去崇拜冯小刚。他们认为,冯小刚的风格早已改变,从真正的电影艺术变成了电影商业,从拍电影变成卖电影,甚至有人提出质疑,现在的冯小刚到底是导演还是商人?此外,冯小刚时常的激昂言辞也让很多观众认为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唐山大地震》宣传期间,冯小刚更是频频现身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也不免让很多人觉得他的营销方式有点过。
理由二:票价上涨 没钱看
在提前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观众哭得死去活来,免费为影片做广告,广大群众心箭“蓄势待发,只欠东风”的时候,突然爆出来一条“提高票价至35元” 的新闻,让许多一腔热情的观众望而却步了。虽然只是5块钱,虽然冯小刚导演站出来解释这是“自我保护”,可很多凤凰网的网友表示就是因为涨了这区区5块钱才不准备进电影院了,因为实在是搞不清楚孰真孰假,自己的5块钱到底是支持了中国电影事业,还是吹鼓了商人的腰包。
理由三:万人观影 太虚假
冯小刚和华谊的合作就像有地球公转轨迹一样,每次配合都全面到位,基本马到成功。《唐山大地震》的宣传也配合了其“大片”气质,走的是“大宣传”路线,从唐山万人观影那块宽33米、高15米的全球最大电影巨幕就能看出影片宣传下了多大的血本。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创了先锋,本应可喜可贺;让唐山人民提前免费观影也在情在理,只是这种张扬和随后铺天盖地的新闻,让很多人搞不清楚这到底是在履行道德义务还是在“作秀”?
理由四:植入广告 没水平
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下,《唐山大地震》作为一部温情旋律的商业片,广告植入是必不可少的,毕竟温情、亲情等一系列的词语都只是装饰中心语“商业片” 的定语罢了。只是这些涉及人性和道德的装饰词,怎么看都跟“广告”二字格格不入,特别是李晨那句“中国人寿,踏实”更不知笑翻了多少人。于是《大地震》中的广告植入似乎成了整部电影的一道败笔,被众人当成了笑柄,也让观众抓住了“小辫子”,成为了不去观看的理由之一。
理由五:花钱买泪 不值得
冯小刚导演让观众不由流泪的深厚功底加上“唐山大地震”这样悲伤的历史,观众飙泪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只是之前有关《大地震》的各种飙泪报道数量稍多,例如“扶墙出”的言辞尺度稍大,加上各位主创频频泪洒发布会,导致很多观众对影片产生了些许惧怕心理。万一飙泪过猛,体力不支,昏厥现场就划不来了。纵观《大地震》上映前后的影片,《长江7号爱地球》、《嘻游记》、《唐伯虎点秋香2》、《龙凤店》等喜剧片成为了部分观众的目标,难得的快乐暑假,何必让一部“飙泪片”毁了美好心情呢?
理由六:情节尴尬 太雷人
虽然《唐山大地震》无论从背景、剧本、特效、拍摄手法还是表演都充斥着悲情气氛,可冯氏幽默的影子也隐约可见。之前有媒体总结的“八大笑点”将其中的尴尬情节逐一表露,尤其是影片开头徐帆和张国强的“车震”着实雷死观众不偿命,陆毅的傻气出场也叫人哭笑不得,就连一向沉稳的陈道明在片中也稍有黑色幽默的意思。与其冒着精神错乱的危险去观看看这样一部啼笑皆非,哭哭笑笑的电影,还不如在家吹空调。
理由七:揭人伤疤 不道德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是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的,也就是说这是个“源于历史,高于历史”的故事。76年并不像南京大屠杀那样遥远,有很多经历过地震的生存者仍然在当今社会担任着某一角色,《大地震》中的场景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伤口上撒盐”。
理由八:发国难财 没人性
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天灾,也是国难。冯导这次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部商业片,必然是把盈利放在首位的,5亿票房的目标就是最好例证。此外,《大地震》还开创了中国电影彩票先锋,虽然标榜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地震重建,可还是那句老话,你信,我信,他可能不信呢?
理由九:胡编乱造 不真实
虽然《唐山大地震》采取的是76年唐山地震的背景,不过凤凰网网友指出影片中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场景和情节。比如“地震后先是老百姓邻里间的自救,三天以后解放军才到”,也就是方登不可能那么快就遇到解放军。在唐山首映之后,也有唐山群众指出整个地震特效并不是很真实,而且“那个年代,进来救援远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地震之后根本看不到那么多人。”
理由十:看完《2012》 不看灾难片
近些年国外的诸多灾难片,尤其是让人搞不清真假的《2012》让一部分观众对灾难片敬而远之,无论是出于自身精神状态考虑,还是对地球的绝对信任。虽然《唐山大地震》并不能归属到灾难片的行列,可是它的背景却是在中国上演过的真实天灾。2012即将来临之际,部分观众自觉的对此类影片进行“免疫”,选择远离《大地震》。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