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度文库 2010-08-18 13:19:38
3.2 超远程射击
有一次,德国炮兵一门大口径炮以很大的射角射击,意外地发现,本来应该落到20公里远的地方的炮弹,竟落到40公里的地方去了。原来,用极大的初速度依大角度向上射出的炮弹,到达了空气稀薄的高空大气层,那儿的空气阻力非常小;炮弹在这阻力极弱的介质里,飞过了极长一段路,最后,陡急地落到地面上。图26清楚地表示了:改变发射角度,会使炮弹飞行路线产生多么大的差别。
这个现象的观察,给德国人奠立了设计从115公里外轰击巴黎的超远程大炮的基础。这炮制造成功以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8年的夏天,德国军队向巴黎发射了300颗以上的炮弹。
关于这种大炮的情况是这样的,这是一根很大的钢筒,全长34米,粗1米;炮筒下部壁厚40厘米。炮重750吨。炮弹重120公斤,长1米,粗21厘米。装药要用150公斤的火药,可以产生5000气压的大压力,因此能够把炮弹用每秒2000米的初速度发射出去。炮弹是依52度的射角射出去的;炮弹射出去以后,划出了一个很大的弧线,弧线的最高点离地大约40公里,早已进了平流层。炮弹从它的阵地射到巴黎——全程115公里——所需要的时间是3.5分钟,里面有2分钟是在平流层里飞行的。
第一座超远程炮的情形就是这样。这是现代超远程炮的祖先。
枪弹(或炮弹)的射出初速度越大,那么空气的阻力也就越大。这个阻力并不跟射出初速度成简单的比例增加,而是增加得快得多——是跟初速度的二次方或更高次方成比例地增加的,至于究竟跟几次方成比例,那要看这个速度的大小来决定了。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