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整合 2010-09-15 13:52:54
本年度的中考盛宴之一--语文阅卷工作已毕,现将本次考试的命题情况、学生答题情况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进行以下简要分析:
一、命题方向
本次试卷命题,由三大模块组成。第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第二:阅读与理解;第三:作文。其中,第一模块分选择题(10个20分)和非选择题(20分)两大部分。第二模块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基本文体知识的考查,还加重了课内文言文考查的比较阅读,引进了诗词鉴赏这一高考命题的重要形式,不失为本次命题的两大亮点。第三模块仍然沿用了以往的话题作文形式,学生写作起来言之有物,异彩纷呈。
二、命题内容与学生答题情况例举分析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应用部分
1、选择题逐一考查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语病、标点符号、文学常识、朗读、口语表达等方面的知识,考点全面清晰,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回归作了很好的诠释。
2、非选择题,名句默写、名著阅读、仿写句子、综合性活动均有体现,难易适中,知识涵盖面广,对学生能力检测较为多样灵活。
名句默写部分,古今中外兼选,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并用,为今后语文诵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但在11题(1)一句中,横线设计不合理,有误导之嫌,如果是两条横线会更好。同时,本大题可附加"任选"几题的条件,给学生更多得分机会。古诗之外,古文名句也该适当涉及,在学生答题时,应标明"错一字该句均不得分"的提醒,这既是指导学生准确、细致记忆之必备,也为以后高中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本次答题中,许多学生能够背诵,但是错别字较多,如将"邀"写成"激","暑"写成"署","土"写成"吐"等,说明平时学习不够细致牢固,另外,诗句混淆记忆,前后错配也较为严重。
名著阅读部分,人物评价不够全面,许多学生的认知多来源于影视剧而不是文本,说明平时课外阅读依然较少。仿写句式较为粗略,不够精准。"综合性学习"一题中,前后两次出现孟母的材料,造成重复,学生答题时对四个材料的归纳理解片面,不能正确筛选有用信息。
(二)阅读理解部分
1、记叙文《长在岩石下的小花》
本题题量适当,考点有:概括文意、划分层次、理解关键句含义、表达方式中描写的应用、文章标题的含义,考测全面,难易比例适当,学生普遍能正确答题。但15小题题干表述简而不明,导致学生误解为对这个故事的感悟,而不是概括故事内容,如改为"请用简洁的语文概括故事的内容"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解了。17小题(2)(3),许多学生不能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义,对描写方法掌握不到位;18小题析标题含义,部分学生混淆为理解标题作用。
建议出题时应多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理解水平出发,今后教学时对记叙文写作内容与技巧等阅读能力应加强训练。
2、说明文《普通人的节能帐该怎么算》
本题设置,紧扣课标说明文阅读的能力目标,考点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常识的应用等,分值合理,实用性强。但学生的答题情况不容乐观,所举小点多从文中抄出,不能筛选有用信息,缺乏必要的概括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不明确,答题层次感较差,先后顺序混乱,尤其19--20小题较为明显。
建议教学中应加强说明文概念准确性的语言表述能力训练、说明文逻辑归纳能力的训练。
3、议论文《敬业与乐业》
本题是一个课内阅读,紧扣教材,考查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与运用,也考查了学生认识问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为升入高学中后学习议论文作好了铺垫。学生的答题参差不齐,有满分的,也有摸不着头脑的,普遍将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混为一谈,建议加强学科专业术语的教学,用词表述要准确。同时,要让学生形成真正的议论文阅读分析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课本范文,却不知道迁移运用。
4、文言文及诗歌鉴赏
本次采用了课内文言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文言文知识,考点有:关键字词的理解、通假字、省略句及句子翻译,题量适中,难易适中或偏易,但是学生普遍得分偏低。28--30题本是最基础的文言知识考查,但学生掌握不牢固,不能准确理解,31--32题诗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但学生对有用信息抓不准,造成答题失误。
诗词鉴赏,让学生初步理解"炼"字之妙及理解诗歌感情,这本是最基本的诗歌阅读能力,但学生普遍鉴赏能力较差,缺乏鉴赏意识。诗词鉴赏能力是检验学生文学修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很多初中老师却认为那是高中的事,与初中无关。须知没有初中的积累,高中教学仍无后劲可发。
建议:初中文言教学,应尽快走出"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模式,应在初中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养成必要的字词积累意识,理解古今语言形式的差异,能初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去理解古文,对古诗具有起码的鉴赏能力,而不是背完了事,这也是将来步入高中文言学习的必要积累过程。
(三)、作文评析
本次命题,仍然采用了头几年流行的"话题"作文形式,这有利于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多角度多材料的写作,使考生有物可写、有感可发,作文的方向与命题者的意图也基本能传达给学生,出现了很多反映个人成长、个人感悟的佳作,也出现了日记体、小标题式、题记后记式等多种新颖而又严谨的行文风格,一部分优生在选材、立意及行文上都能高度统一,认知逐步成熟、理性,满分作文开始焕放异彩。
但本次话题"学会了"具有一定的束缚作用,"了"本是一表动态结果的助词,与"学会"联系在一起,就大大降低了话题作文的张力,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审题出现偏差,选材很狭隘,这个年龄阶段的多数初中生基本无话可说,要么就说假话。还有少部分学生,因为无从下笔,干脆直接抄袭前面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或者略作改头换面,以此滥竽充数。行文中,普遍存在记叙文流于流水账、表面化,散文散乱无骨,议论片面不能深入等现象。在阅卷中,我们还发现有部分学生通过背范文、整合范文、多方组装范文等形式,迎合话题作文本身宽泛、可以任意行文的弱点,以期得高分(也不排除平时老师也是这么教着应考的)。
令人惊异的是,本次阅卷场老师对此现象也出现了针锋相对的热烈的讨论,最后因双方各持己见而终无定论。笔者个人认为,作文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关乎做人的教育,它能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提高认知力等,而凡此种种又直接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作文教学是应试还是素质,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的问题!
建议教学者应在平时加强作文的指导与训练,注重学生内心真正的感悟与启迪,"以我手写我心",而不是流于应考。同时,写字训练、标点符号等语文常规的训练,也需引起重视。
今后命题者在命题时应仔细斟酌,多分析中考作文的走势与学生特点,形式活泼多样,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多一点的选择面,以此扬长避短,让写作成为真正的语文"大戏"。
三、教学建议
1、加强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加强高初中语文老师之间的交流,形成大语文教学观,迫在眉睫。必要时也可让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环节的老师共同交流,各级主管部门应多为此提供平台,让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彼此之间互通信息,了解学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语文老师应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开拓视野。在网络信息如此迅捷的时代,多阅读、多涉猎、多了解,对语文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和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在当前考试制度下,要树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冲突的理念,明确二者之间是相辅相存的关系,高分者,高能;善教者,善学。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