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刘潇 2011-10-08 09:30:51
对于高中分班,广州不少学生和老师表示,分班导致偏见和压力出现。一些普通班学生称自己被部分老师轻视,而一些普通班的老师则表示自身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学校方面则认为,分班有利于分层教育、因材施教。
学生:偏见和压力如影随形
“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偏见?记者针对此问题在广州市多所中学的高中部,对200名学生(100名重点班,100名普通班)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48%的重点班学生认为普通班学生“学习不够刻苦”,而在超过一半的普通班学生眼中,重点班学生“生活没有乐趣”。
“有的老师毫不掩饰对我们的轻视。他们称我们为‘垃圾股’,叫重点班的学生‘绩优股’。”一位普通班学生在问卷中写着,自从高二分科,自己从“重点班”被分到“普通班”后,她郁郁寡欢,丧失了自信心。此外,肩负着为学校“创优”担子的重点班学生也难谈快乐。调查,2/3的重点班学生认为“压力非同一般”。“由于周围同学成绩都很好,心理压力特别大。”一位刚刚升入高二的文科重点班学生用他的睡眠时间举例,“原来高一在普通班,晚上11点睡,现在每天要学习到后半夜。”这位同学表示,现在进入重点班,才知道学校在教学资源上对重点班的学生有很大的倾斜。“我们学校高三还会有一次优中择优的分班,现在非常担心到时候会被‘打回原形’。”
家长:分班导致家庭矛盾
“一进入高二,学校就重新分班。我儿子成绩中等被从高一的‘实验班’编进了理科普通班。此后,他的情绪一直很消沉。后来发展到只要我们一说他,他就不学习,甚至说要离家出走。”家住广州越秀区的家长胡先生说,“重点班”的升级换代让他们一家子很痛苦。记者了解到,孩子被分进普通班的家长们,有的能够理智对待,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有的则同孩子一样一蹶不振;还有的气急败坏指责孩子不争气。学生分班导致家庭矛盾的情况并不鲜见。
教师:分班影响工作积极性
另外,不少老师也对分班存在偏见。近日在走访中,很多老师向记者表示,担任“实验班”、“重点班”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是他们十分向往的事。究其原因,不仅在于这些岗位得奖的机会多、收入好,而且他们认为,在普通班工作影响了积极性。
老冯是越秀区某中学重点班的老师,他坦诚地说:“在重点班教学虽然要加班加点,但作为老师是欣慰和积极的。而普通班的老师虽然不需要加班加点,但他们却非常郁闷。因为他们要长期面对那些学困生,既要维持课堂纪律,还要保证完成必需的教学进度以及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稍有差池便会招来领导的批评和家长的指责,这也导致了普通班的老师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甚至也有的像普通班学生那样破罐破摔起来。”
学校:分层教育有必要
针对分班造成的是是非非,广州一些示范性高中也道出了苦衷。一些校长表示,之所以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是因为升学率仍是衡量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准。
“重点班正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突出因材施教而设立的,其目的是为了让不同起点的孩子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分班制度的存在更有利于培养各层次学生的自信心。重点班的学生会用更高的起点要求自己,普通班的学生也会在同层次的学生中找到自信,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不少示范性高中的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分层教育很有必要。“将优秀的学生编到一个班,集中全校最好的教育资源进行‘攻坚’,是获取高升学率的重要途径。”同时,重点班的设置也符合新课改的“分层次教学”。
“选择做‘鸡头’,还是‘凤尾’,关键要看学生的潜力。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同样,适合自己水平的班才是最好的班。”在面对家长和学生最纠结的“是进重点学校的普通班,还是进普通学校的重点班?”的问题时,广州市第七中学校长王敬民表示,如果学生很有潜力,华附、省实不妨冲一冲,否则选择其他示范性高中,一方面中考成绩好会受到学校重视,另一方面可进入师资力量较强的班级,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成绩。
专家建议
高一新生应积极进行自我调整
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周诗其教授表示,高一新生常常会出现各种不适的情况:1.陌生感: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很多学生都会感到陌生;2.焦虑感:高中课程增多,学科的系统化和综合性要求高,这让学生焦虑;3.挫败感:那些进入示范性高中重点班的学生,大多是原初中的学习尖子,甚至是班级、学校的“学习明星”,考试成绩一定是名列前茅。当他们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后,在“高手如林”的环境中,体现不出原来的优势,甚至位居后列。
一般说来,正常的适应过程有1~2个月的过渡期,如果超过3个月还是无法适应新环境,就有可能是适应不良了,这时就需要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建议重点班学生:1.有了困难和疑惑应尽早向老师、家长倾诉;2.不要一味逞能,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懂装懂;3.劳逸结合,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保持全面发展。建议普通班学生:1.平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保持乐观的心态;2.学习不要拖拉,今日事今日毕,不使任务堆积形成压力;3.偶尔幻想一些美好的事物,以减轻压力保持身心愉悦。记者 刘潇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