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整合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14-03-13 11:11:59
3 星星变奏曲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