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 作者:紫涵 2012-11-13 11:39:0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一个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求真务实的报告,是一个动员全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美好未来的报告。报告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部署全面,是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代表、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杜玉波说,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外延发展偏重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内涵式发展则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高等教育要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高等教育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杜玉波说,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3000多万人的在学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2010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到2010年的8930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着加强。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谈到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杜玉波指出,提高质量是各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谈到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杜玉波强调,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杜玉波说,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还是在政府、企业和各项社会事业中,我国涌现出了无数杰出人才,主要是由我国高校自己培养的。但是,创新人才培养不足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现在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培养创新人才必然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杜玉波说,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一是要突出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导向。要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重大产业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的需求这个学科建设最强大的推动力,抓住实践这个创新人才成长的最关键环节,建立创新人才成长的动力机制。二是要完善创新人才选拔体系。探索建立学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成绩、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自行测评等“多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三是要建立杰出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鼓励高校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性选择,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四是要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力求实现研究生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培养类型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转变,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向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转变,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向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转变。五是要加大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要确保学校领导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上;要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新增经费优先保证教育教学需要,新增生均拨款优先用于学生培养,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六是要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式。本科教学评估要体现高校的质量主体意识,体现注重内涵的导向,体现分类评估的要求,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第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在教师。杜玉波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工作重点。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制度问题十分突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各项工作中的一项关键任务。
杜玉波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落实好“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继续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主动参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和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力争解决青年教师关心的成长环境问题、专业发展问题、生活条件问题等。三是要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探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细化分类体系,实行不同的人事管理政策和办法。创新教师薪酬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合理的经费分担和保障机制、健全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教师流转退出机制,建立原事业编制内教师的分级流转机制、新进人员的退出机制,积极推进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