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 作者:紫涵 2012-12-11 10:56:14
萦绕在我们耳边的“减负”,该如何实现?
“各种揠苗助长的教辅、课外班应运而生,教育严重产业化,学校课程难度不断加大,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推波助澜……这一切,全部压在最无助、最弱小的孩子们身上,致使他们作业量堆积如山。”——这是一个母亲的愤怒。 >>>相关中小学教育资讯
日前,诗人胡兰兰写信给教育部,为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孩子们呼吁。
“许多儿童被一遍一遍地告知: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个可怕的压力链条将触角伸到天真烂漫的幼儿身上,使儿童感到将来的生活非常的可怕,很小的时候就对未来产生了恐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孩子为分数拼命:没时间玩、没时间读课外书、没时间睡觉、没时间和父母聊天;父母、老师忧虑孩子的分数,为小升初愁、为推优愁、为评优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数家庭被裹挟着,曾经试图逃离,但却越陷越深。
潍坊,“新中考”彻底推翻了延续几十年的分数评价,建立起以“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诚信推荐、多元录取、社会参与”的考试制度,避免了“分分必争、分分计较”。在更广的范围内,山东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考95分和90分的两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什么本质的差异?没有!实行等级评价,一分两分的差异没有了,无限度追逐分数的恶性循环也自然消失了。谁还会去搞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空间,特长培养、个性化发展也才有可能。”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深有体会。
当我们不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定得失、定优劣、定取舍、定质量高低、定政绩大小、定教育成败,那就会更多地关注如何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更充分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当我们以父母的博爱再来看待我们的孩子,那就会在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再用我们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他们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再用我们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或许,一切将会豁然开朗。“现实的教育环境,只见‘应试’,不见教育!”
所有学生和家长都被逼入了一个赌局,一边是应试教育,另一边是素质教育。
“看你把赌注下在哪一边。”学者周国平说,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家庭都把赌注完全押在了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成为赢家。“在我看来,这样做的风险其实更大,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精光。相反,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整个人生中长久发生作用。”
然而,并不是每位家长对责任的理解都如此,更多的家庭是如飞蛾扑火般地倾其所有。
于是有人总结道:做父母最失败的,是既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又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做老师最失败的,是既不允许学生插嘴,又希望学生有创新精神;做孩子最失败的,是既厌恶父母设计的人生,又怕走错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做学生最失败的,是既不认同老师的某些观点,又怕得不到毫无意义的分数。育人基本上是以考试为本;看人基本是以分数为本;用人基本上以文凭为本。现实社会中过度地追求功利价值,过度倚重学科成绩,以及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已让我们与教育本意渐行渐远。
“让分数和文凭去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不是让道德、能力和贡献去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样一种体制,难道是合理的吗?是科学的吗?是有生命力的吗?由此产生的后果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更严重的将是导致民族素质的危机与社会品德架构的坍塌和溃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痛心不已。
“心灵的自由、思想的乐趣、表达的自在……渐渐地淹没在制度性的强大而频繁的考试训练中。青春生命对学习的这种痛苦而压抑的深切体验,正在变成他们心灵深处的斑驳创伤,使其日后精神生活烙下一道抹不去的‘伤痕’。”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潘涌直言,如是,何日入得“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教育大化之境?推荐:基础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