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 作者:紫涵 2013-03-01 09:52:54
连日来,各地政府在中小学开学季推出的“减负新政”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各地招数繁多的减负政策,换来的却是学生课业负担的越来越重。专家分析,相较于“禁令减负”,政府更应在改革中高考制度,促进教育均衡方面有所作为。 >>>相关中小学教育资讯
“减负令”带来的欣喜与焦虑
本周以来,随着全国中小学陆续开学,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出台的“减负禁令”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学期,北京市教委宣布,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八项减负措施,对在校学习时间、作业量、考试次数等进行严格限定。要求小学不再组织期中考试;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中小学8点前不组织统一学习等。一时间,学生减负“八项规定”也成为新学期北京学生、家长、老师们的第一话题。
开学伊始,同样的“减负令”还在中国的多个地方出现。在福建厦门,被称为“最严减负令”的规定要求,严控学生在校时间、取消中小学早读,减少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和难度,同时增加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休息时间,增加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8个小时的睡眠。
山东青岛规定,小学生每天保证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学校校长作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第一责任人。江苏海门则要求“家庭作业必须经校长审核签发才能向学生布置”。
招式纷繁的各地“减负令”出台后,一些媒体以“开学大礼包”的表述,来期许减负新政能够还孩子们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然而,在网络上一些老师和家长却争相抱怨起来。学校方面认为,减负令管得了校园内,却很难管住校外丛生的“辅导班”;家长们则焦虑,面对重重的升学压力和激烈的“择校”竞争,学校给孩子“放羊”会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此外,条条框框的减负规定,会不会在具体落实中出现“政策走样”,会不会再次成为事不关己的“一阵风”?
禁令会沦为“政策秀”?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以往的减负令出来之后,最高兴的就是各类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我们的教育培训市场已经达到三千亿,这些钱都出自中国的家长口袋。”
对于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对于“减负令”的纠结心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所谓的“学校减负”,最终往往以“校外增负”收场,而校外的负担不仅使学生的学业压力未减,还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