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 作者:紫涵 2013-03-01 09:52:54
其实,减负令成为“开学大礼包”并不是新鲜的事儿,近年来,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中小学开学季往往都是各地政府集中出台“减负新规”的时机。但是,在众多“史上最严”、“狠招减负”的政策之后,孩子们的书包却从“双肩背包”升级为“拉杆箱”,减负规定也多被社会指责为“雷声大,雨点小”的“政策秀”。
然而,与以往学生减负多为缺乏问责的“口头禁令”不同,有评论认为,此番各地细致入微的“减负新政”可谓直指要害,刀刀见血,可操作性明显加强。
以北京为例,北京在严格限制学校每周课时总量之后,还特别要求,不得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或者减少、挪用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非考试科目的课时。此外,还有诸如“五六年级作业不超1小时”,“小学不搞全校期中考试”细致规定。但是在一些专家看来,这些看似“犀利”的新规还是没有触及“减负”的内涵。
“学生怕的不是课外作业的量大,而是作业内容本身存在的枯燥、乏味、重复的问题,此外,作为一种教学参考和反馈,考试本身不存在问题,问题是在升学的压力下,如今考试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熊丙奇分析,与其限制作业量,不如多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启发创新能力的课外调研作为课外作业,与其削减考试,不如改革“向分数看齐”的教育观。
“中国式减负”越减越累政府的越位与缺位
从1988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到2000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学校减负的规划。自1987年中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以来,“减负”已成为中国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路上一道绕不开的坎儿。
几十年来,“减负”已成了中国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老话题,然而三令五申换来的却是“学生越减越累”的尴尬,政府部门每次出台的“减负令”也造成了学校怕、孩子忧、家长怨的尴尬局面。
“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政府发的禁令越少越好,政府频繁发出禁令,其实是对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干涉。”对于政府在“减负”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熊丙奇表示,相较于接二连三的“禁令”相比,政府更应该做的是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
熊丙奇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距,这是政府从根本上解决“减负”难题的第一个工作。“如果义务教育大致均衡,‘择校热’消除,家长也就不必为应对‘幼升小’‘小升初’测试,过多地给孩子上特长班、辅导班。”
此外,熊丙奇说,“教招考”一体的中高考制度,让考试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以及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唯一通道。学校为了升学率自然会给老师和学生加大课业压力。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落实学校的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是政府需要抓紧做的。“目前单一的评价体系中,即使政府减负令不断,也很难让家长、学校,甚至学生自己对‘减负’抱有理性思考。推荐:内蒙古中小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
相关阅读: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