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整理 2014-05-22 18:06:07
初中教材内容中常出现的修辞方法有十二种,其中应掌握的八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另外四种是:引用、对比、借代、反语,对后四种修辞方法也应该有所了解。
㈠比喻
即是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讲明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作用是要使描述、说明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形象、更容易理解。
组成: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喻词。
(说明:本体是指要说明或描述的对象,即被比的事物;喻体是指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喻词是指联结本体和喻体,表示比喻关系的词,例如“像,仿佛,好似,是”等)
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说明:公式中“A”指被比的事物,"B"指比的事物)
二、借代
借代就是“换一个说法”,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不、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
⒈作用:可以显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联想,还可以表达特定的幽默感或爱憎情感,使语言生动、形象。
⒉构成方法:
①用部分代主体。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帆”是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是船的一部分,借用它代替船。
②用具体代替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是古代边境在高台上点燃,用作报警的烟火,借代战争或战火。再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句中的“枪杆子”。
③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例如:然而一个红衫的小丑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看着。(“花白胡子”代替长着花白胡子的人。)
④用专名词代普通名。例如:一个李公朴倒下去,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加线的“李公朴”之像李公朴那样为民主、自主而奋斗的人。)
三、拟人
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例如: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四、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五、夸张
是为了突出、更鲜明的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六、对偶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排比
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思,语气一致,字数大致相等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接连说出来。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八、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反复可以是连续,也可以是间隔,连续反复中间没有其它词语间隔,间接反复则有。
例如: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属连续反复)
作用:在叙事、抒情或说理中,可以强调重点,标出重点,使人受到强烈感染。
九、反语
通常叫做“说反话”,就是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
例如:“清国留学生”盘平辫子,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原意是“漂亮”,褒义词,在这里是“丑陋”的意思,贬义词。)
作用:使语言活泼、饶有风趣,或富有讽刺力量,有特殊表达效果。
十、引用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引用原话要用引号,概述大意不用引号。
十一、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
十二、反问
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无疑而问。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