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 作者:中考网编辑整合 2015-03-07 23:11:44
[例文评点]
这是一篇描绘海上日出的美文。美点之一是文中语言的魅力。文章以拟人的手法写大海,用"甜梦"、"呓语"形容大海的恬静和神秘;文章还运用了生动贴切的比喻句,如"缥缈的歌声"、"火红的信念"等,言近而旨远,不仅给人形象的美感,还给人无限联想。美点之二在于作者独特的感觉。作者面对神秘莫测的大海和火红的朝阳,感受到的不仅有辉煌,更有火红的信念,新生的力量。
[文题之四]
小河柳荫旁,袅袅炊烟下,似变非变的村庄,寄寓着割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古老与文明的冲突,怀旧与前卫的矛盾,都汇集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一处伟大的人文景观,总是在折射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它还像一个永生的历史老师,屹立在那里,向子孙后代讲述着流逝的沧桑。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啊,留下了多少伟大的人文景观……
请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展示你熟悉的人文景观。自拟题目,600字以上。
[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要求展示人文景观风采的文题。
写好这类文章,关键是你得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你要仔细地观察身边的一切。除了要了解所写人文景观的形态、结构、功能、位置外,你还要注意所写人文景观周围的景物,要关注所写人文景观的历史,要对所写的人文景观有所感触。在写好景的同时,自然流露对所绘景物的热爱之情,以此来感染读者。还要注意在行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文参读]
属于乌镇的古老和安逸
一直想去乌镇,想去领略它的古老,想去享受它的安逸,也想去探访茅盾笔下的那个林家铺子……
第一次接触乌镇是从我爸的口中。看他眉飞色舞地描绘着乌镇的古老,我不以为然--不就小小的一个镇嘛,用得着说得如此天花乱坠?古老?我就不信它能比河姆渡还古老!
第二次接触乌镇是从自己的眼里--从街头的巨幅广告画里。隔着一条街的熙熙攘攘,我注视了那幅画很久,开始对自己先前的不以为然感到怀疑,这乌镇真是够古老的。
按捺不住的好奇心让我猛做乌镇梦,还曾经雄心勃勃地策划着与一个朋友一同前往。策划归策划,我们的策划没有结果;也许因为我们天生有惰性,也许因为我们的父母有许多理由阻止我们,不管怎样,我失去了第三次接触乌镇的机会。
机会总会来的,只不过迟了些。我总算踏上乌镇的土地了。同行的同学真是能搞笑,说什么我们这是沿着茅盾走过的路行进。
就好像踏上乌镇便能闻到古老的气息:我们临近河道,古老化作河水静静地流淌;我们跨上拱桥,古老化作青苔生长在石砖上;我们来到药房,古老化作药味弥漫在空气中;我们走进染坊,古老化作蓝花印染依附在布帛上;我们拐人胡同,古老化为泛黄的春联残留在木门两侧;我们经过布坊,古老化作婆婆手中的梭子穿梭于两行丝线之间;我们观看皮影戏,古老化作那一根根线牵动着皮影的一举一动……
所到之处,除了古老,还有安逸。河水是静静地流,药味是缓缓地散,布帛是轻轻地飘……这个小镇安逸地接受着午后阳光的洗礼。有人在纳着鞋底,敞开着的门正中挂着的中国结上垂着一串银铃,轻轻地随风飘,随风响……阳光被水面反射到榉木墙上,斑斑驳驳,水波在蠕动,光斑也在舞动……
也许乌镇是一幅画,不知是哪位大师画的,虽然用的都是暗色,却把古老和安逸给了乌镇。
也许乌镇是一首诗,不知是哪位诗人咏下的,虽然没有抢眼的文字,却将古老和安逸给了乌镇。
也许乌镇是一朵花,不知是谁种下的,尽管是朵纯朴的花,却开得异常旺盛,它用每根花蕊、每片花瓣尽情地绽放着古老和安逸。
短暂的一天,望向乌镇的最后一眼落在了那条河上,它还在静静地流淌,有谁知道它的尽头在哪儿么?如果无人知晓,那么我祝它永远流下去。
或许若干年后会忘了这一天,但不会忘记的是,我曾去过一个地方叫乌镇,那里有属于它的古老和安逸。
(选自《2002年度中国中学生最佳作文》作者:张菁)
[例文评点]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文与题极为契合,作者极善于突出文章中心。全文是写乌镇的"古老"与"安逸"的,开头便透露出对这些的想去"领略"之意,但"第一次接触""是从爸爸的口中",自己竟"不以为然"了;"第二次接触"是"巨幅广告画里",才"怀疑"了"先前的不以为然"。写出了这样曲折的势头,便写"踏上乌镇"之后的见闻。先用排笔写它的"古老",再用散笔写它的"安逸";又用一些比喻句作总括的抒情性描写,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祝愿之情,进一步点示主题。全文笔法空灵,富于诗意,引人遐想,耐人品味。娴雅恬淡的文笔,显示了乌镇的古老和安逸,令人向往。
[例文参读]
九龙桥
九龙桥是荆州的名胜之一。它位于一东门风景区内,是入城的咽喉。它桥体优美,设计精巧,结构坚固,令中外游客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九龙桥横跨在护城河上。它长98米,宽15.7米,全身成弧形。远望九龙桥,仿佛雨后彩虹,又如蛟龙出水,静卧水面,神态安祥。
站在桥下的回廊里,九拱连环、九龙喷水的胜景,尽收眼底。
九龙桥是由九个半圆形、大小不一的石拱组成的,和卢沟桥一样,属联拱石桥。中间的一拱最大,直径为6米,两旁各有两个中拱、两个小拱,成对称排列,依次变小。这样,大拱领小拱、小拱伴大拱,拱拱相联,不仅节省了石料,增大了桥身的过水量,而且九拱连环,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石拱的上面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探出身子的龙头,气宇轩昂。两耳高高翘起,似在倾听水声;两眼左顾右盼,仿佛在观花赏景。宽大的龙嘴里不时地喷起缕缕水雾。在阳光的折射下,缕缕水雾编织出七彩的水帘,条条水帘交织变幻,在护城河上搭起道道彩虹。红、绿、青、蓝、紫,如梦如幻;彩虹飞悬,水珠飞溅,如诗如画。徜徉九龙桥,不知天上人间!
顺着回廊旁的石阶走上去,桥上栏杆排列,桥面平坦宽阔,又是别样的景致。
桥上两旁为双层青石栏杆,宽约3.5米,像一个弧形走廊。栏杆每隔1米有一根栏柱,栏柱间为一长方形青石栏板。栏柱为"莲花宝座"形,柱头似花灯,亭亭玉立,柱基似莲花,含苞欲放。栏板上雕龙刻凤,凿花镌鸟:有"龙凤呈祥",有"二龙戏珠",有"喜鹊闹春",有"孔雀开屏"……刻龙若腾,刻凤若飞,刻鸟若啼,刻花若放,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桥面为混凝土浇制,平坦光洁,坚固大牢靠,宽约9米,人车分流,秩序井然。九龙桥为疏通荆州的交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站在城墙上俯视城下,九龙桥便像浓笔重书的"1"字,稳稳当当地直插城门。桥东,杨柳依依,群鸟腾飞;桥西,翠竹青青,台榭幽幽;桥上,游客悠悠,行车匆匆;桥下,波光粼粼,浮萍点点……好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难怪到荆州旅游的中外游客说,到荆州,不看九龙桥,真乃平生一大憾事!
(选自《中学生分类作文》作者:应斌)
[例文评点]
这篇习作采用了多视点观察、多视点介绍的表现方法,使整篇文章显得富于变化、生动活泼。静物九龙桥仿佛化为动态的活物。作者先采取平视角度观察,此时桥如"蛟龙出水,静卧水面"。接着从桥下取仰视角,着重介绍桥拱、喷水。其后,作者上到桥面来介绍雕龙、栏杆、桥面。最后作者站在城墙上取俯视角介绍了桥四周的绮丽风光。多视点介绍使本文显得丰富多彩。
[文题之五]
"旅游"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热门话题,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标志。你有过旅游的经历吗?你有旅游的热情吗?让我们背起行囊,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请以"旅游"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游记。
要求:1文体不限,题目自拟。2字体端正,卷面整洁。3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构思点拨]
这是一道要求记录旅游经历的文题。
"旅游"二字,让我们惊叹大自然里那山山水水的鬼斧神工,回味名胜古迹中那人文景观的无限风情。把旅游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的文章就是游记。游记类作文的一般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这样可以避免记流水帐,并能有重点地突出关键内容。如:写"三峡之梦",围绕三峡工程的设想、动工、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叙写;写"三峡之景",可以像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抓住三峡的奇山异水进行描绘……无论写什么内容,都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例文参读]
三峡之游
昨日曾梦想三峡一游,今日便梦想成真。乘坐"江渝115号",乘风破浪,来到三峡之口,白帝城之下。
隐没在绿林丛中的白帝城,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只露出半边脸。刘备曾在此据守,这里住过多少猛将大帅,本应当气势不凡,今日一见,怎如此害羞?
我曾欣赏过桂林山水之清秀,目睹过大海之静谧与疯狂,却一直猜思三峡风光,向往三峡美景,今见三峡,方知长江之秀丽,祖国山河之旖旎、壮美!
三峡口,两座擎天柱石,上悬下削,壁立对峙,"两峡相抱如门阀,一穴大风从中出";"众水聚万涪,瞿塘争一门。"全川之水汇于门下,夺路争流,激起巨波,发出怒吼,更添夔门之雄伟壮丽。
三峡的山--险。危险兀立,拔地而起,这里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嵯峨,又独具"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的险峻磅礴。身处其间,刹时变得渺小异常,有一种"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感觉。船行江面,抬头仰望,只见一线天光,几口悬棺挂于半空中,那古老的传说,给三峡更添了几许神秘……
三峡的山--秀。千山一碧,青翠苍莽,有如龙翻腾,有若凤展翅,有似青屏障,真是无奇不有,各展英姿。"神女峰"是群山中的佼佼者,"她"孤峰突起,高它山一筹,似亭亭玉立的少女,正眺望远方……
江水匆匆,细雨飘洒,江面白帆点点。山间饮牛牧羊,空中云霞悠悠,比画卷生动,比仙境美妙。待红日探出头来,轻舟已过万重山。川江号子雄浑的音符合着惊涛拍岸,化成山之魂,水之魂。山衬托水,水依托山,向人间呈现它的种种妩媚和雄壮。我赞美长江,它有无限的源泉;我依恋长江,它有母亲的情怀。
"嘟--"一声响亮的汽笛,把陶醉在美景中的我惊醒,望眼前的青山、绿水,缕缕诗情,悠悠画意,尽在其中。
感谢你,三峡的山,三峡的水!是你,令我领略到祖国山河的雄姿!是你,令我陶醉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之间!
(选自《全国名校作文精品大全》作者:杨松)
[例文评点]
读《三峡之游》一文,就像是欣赏一篇带文言韵味的游记散文,令人陶醉于作者用心体味出来的三峡美景之中。作者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三峡山水之特色;文中多用短句,使文章显得活泼精练而又内涵丰润;最可取的是引用大量描写山水诗句,并穿插一两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使文章在诗情画意中又增添了一份古韵。文章立意高远,可谓一篇佳作。
[例文参读]
九江游记
前年暑假,我和姥姥到九江市探亲,顺便游览了九江城。
山清水秀的九江城,千百年来曾吸引过多少文人墨客登临游览。他们访古浔阳江头,留连于甘棠湖滨,足迹踏遍了玲珑别致的锦绣江城。
今日,在风光旖旎的九江城中,最使游客感兴趣的是甘棠湖。甘棠湖,原名景星湖,也叫南门湖,位于九江市中心。据市区地图介绍,湖的面积约为八十公顷,是一个"自有源头活水来"的天然湖泊。夏天,火红的太阳把平静的湖面变成了一面耀眼的镜子。一条新修缮的石桥通往水中的亭子,亭子悬挂着写有"烟水亭"字样的匾额,那匾额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据说烟水亭是三国名将周瑜所建。石桥的旁边有一块很大的青石板,上面刻着一些古老的花纹,人们说那便是周瑜的点将台,许多游人争先恐后地站在点将台上留影。烟水亭中有许多古老的文物,五光十色,使人眩目。特别使我感兴趣的是那闪着寒光的青铜宝剑,那恐怕就是古时武器的代表吧,要是现在人们再拿着那种武器去作战,未免太愚蠢了。
湖东边的岸上一塔巍然屹立,高耸云际,与西边湖中的烟水亭遥相呼应,那便是游人仰慕的大胜古塔。塔高七层,紫烟作屏,塔上有一女人盘腿端坐,口中念念有词,实令人发笑。塔旁边是一座样式古老的亭子,却放出耀眼的光泽,一看便知是修过不久的。据说,那四个又尖又弯,尖头上还雕有漂亮花纹的亭子角,也是刚刚修补起来的。原来的亭子角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一些"造反英雄"砸烂了。凭着甘棠湖堤的铁链栏杆远眺:绿荫掩堤,风景如画,湖山、古塔、楼房倒映水中,融为一体。湖中,游客们驾着租用的小船欣赏着这幽雅的景色,欢声笑语,此起彼落,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当年白居易送客听琴的浔阳江头,如今丹枫似火,绿树参天,江中呈现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生动景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了更好欣赏大江美景,我在舅公带领下登上了停泊在码头上的最大的一艘船--l1号轮船的顶部。若不是有人领路,我这个乡下孩子在这五层建筑上真要转得晕头转向。站在船顶上放眼观看奔腾直泻的大江,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向前延伸着。那下游翻腾的水花在太阳的照射下雾气腾腾,真是一幅"浪下三吴起白烟"的景象。长江两岸,村镇、工厂星罗棋布。那郊外一望无际的田野像一幅巨大的黄绸,严整而柔软,江风吹拂,黄绸抖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看到这些,我更感到祖国秀丽河山的可爱。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心旷神怡"!
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晚霞映红了木船上的白帆,那夕阳的余辉在-朵朵浪花上闪耀,江水被照得通红通红,真所谓"一道残阳锦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入夜,华灯齐放的九江港流光飞彩,挥洒成数十里的灿烂灯河,耸立在烟波急流中的九江长江大桥工地灯影如织,船队穿梭,焊光烛天,铁龙飞舞……好一番热闹的景象!
美丽幽雅的九江城,在我记忆深处打下了烙印,以至两年后的今天我还在想念它。如果不是学习紧张,我真想再去游览一次呢。
(选自《初中生获奖作文分类大全》作者:项培欣)
[例文评点]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