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中考备考 > 中考作文 > 2015中考作文 > 正文

中考作文怎样立意:立意的方法(2)

来源:中考网 作者:中考网编辑整合 2015-03-22 01:02:21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当代作家贾平凹写的散文《丑石》,先从正面--色彩、形状、无用三方面极写丑石之"丑",接着又从侧面--与汉白玉、大青石相比,荒草、绿苔、黑斑依附它繁衍滋生,连孩子们也讨厌它等方面极写丑石之"丑"。然而,有一天,一个天文学家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原来是一块"陨石","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发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更了不起的是"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人们对此困惑不解,甚至还讥讽它、嫌弃它,只有天文学家才说它"以丑为美",说它"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样,便含蓄而发人深思地提出了应如何正确理解"丑"与"美"的问题,启示人们,认识事物的丑、美,不能只看外部现象,而要看实质。

  推而论之,对人的认识何尝不是如此呢?文章结尾处又极力赞美丑石的伟大--"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实质上是赞扬忍辱负重的民族精神。这又不禁使人联想到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崇高的心灵美。固然"丑极就是美极"的观点需要商榷,但是这篇文章的情趣、立意,显然要比《爱莲说》高。今天我们作文,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抒积极向上之情,立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壮志,积极进取,再重仿古人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哀叹人生的情趣,怕是没有前途的。

  这是因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体验而得出的观念,会因时代的不同,世界观的不同,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2、立意中的求新法

  在立意的时候,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提炼出新颖别致的中心思想,这便是求新法。立意正确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立意新颖则是衡量文章的优秀与否的关键。如果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重弹老曲,走前人的路,那就不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即使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无人问津。

  我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伶官传序》,可称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现摘录三节如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场迹责""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生活在十一世纪封建时代的欧阳修,固然不可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了解封建王朝更替的社会和阶级的原因,但是他摆脱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的束缚,强调盛衰在于人事,这种标新立异的看法,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他又依据史实,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种看法都是有独到见解的。在当时起到警策朝政的作用,就是对后世也不无警示意义。即使单就写作而言,欧阳修的标新立意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3、立意中的求深法

  求深法即在立意时,从纵的发展方向上,深入研究思考对象,加深思考程序的方法。

  《松树的风格》陶铸

  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杆寒冷的姿戊,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座谈时,又谈到这件事情,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现在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我对松树怀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除虫,也不需要谁为除草、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指,照亮人们前时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鲁迅发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树的风格的写照。

  自然,松树的风格中还包含有它的乐观主义的精神。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惧。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采,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的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像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滔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

  具有这种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多少人不不管环境的恶劣和情况的险恶,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忍受了多少的艰难困苦,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呵!他们贡献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就是在他们临牺牲的一霎那间,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国甚至全世界的将来。然而,他们要求于人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目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里,多少人不顾个人的得失,不顾个人的健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加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在他们的意念中,一切都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一切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好。这又不由得命名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具有这种风格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就会越快。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意在歌颂共产主义风格,可这一命题内涵艰深浩繁,没有高度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是很难表现的。可作者仅用两千余字,就把这一命题写得充实、深刻、感人,文章借助联想、想象的手法以大家熟悉的松树为象征,从三个方面对松树进行描述:

  先是讴歌松树生命的强大,再是歌颂松树为人类献身的精神,后是礼赞松树不知忧愁和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三个方面虽是颂扬松树的风格,却由松及人,以实喻虚,处处颂扬的是共产主义新人的品质。作者满怀激情地说:"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作者借用松树这一形象,把共产主义风格的精髓,阐发得深入浅出,精湛独到,令人折服。

  4、立意中的融入法

  夜幕笼罩着柯城,我满心乐意地搀扶着一位醉颠颠的陌生老翁。

  "谢谢啦,真……对不……起!"

  朦胧中我没看清老翁的面容,只记得,今天是我劳教回来后第五次做好事。

  到了老翁的家门口,屋子里迎出了老翁的女儿。明亮的灯光把我们都照得棱棱清清。可是,没等我定下神来,醉老翁却触了电似地挣开了我,他两眼圆睁,上牙打下牙,慌急忙乱地摸了摸上衣口袋的钱包,几乎全没了先前的醉意。这时,我也耳根发热,拔脚想飞,感到这季节已一下由冬天变成催人渗汗的夏天。

  我溜走了,身后传来老翁和他女儿的热情呼唤。(刊于《朝花》)

  冬夜,搀扶醉翁回家,原是件极普通的小事,然而这篇小小说却立意清新,自有一种鼓舞人的力量。关键在于文末表明了写作年代--1984年。这就隐示了作品的"大背景"是"雷锋"又回来了,雷锋精神重新在人们的心坎里萌生。"我"曾摸过老翁的皮夹,今天却主动送老翁回家,而且是"我"劳教回来后第五次做好事。当老翁认出"我"后,"我"感到羞惭,无地自容--多么巨大的变化呀!当"我"溜走后,身后传来了"热情呼唤"声,这是谅解的呼唤声,人与人之间又回到了友谊、和谐、互爱的轨道上来了。短短的一篇文章,极普通的一件小事,却立意隽永,让人从中看到了中国文明的希望。倘如文章不隐示"大背景",最多也只是告诉读者"我"转变了,立意是不会很高的。

  其次,"融入法"也是大背景联系法中的一法。作者往往把大背景融入于具体的记叙(或议论)之中,使之成为与文章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显示出作品立意的深邃,显示出作品深广的社会意义。

  5、立意中的画龙点睛法

  古人作诗文,常常以字字千钧的警句点睛,使作品的思想和意境更为强烈和深刻,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获得永久的启示。画龙点睛法的实质是在文章关键处,抓住事物的特征,用一二句话,点明题旨,使文章生辉,形神毕现。

  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两种不同的景色,以及各色游客在不同景物面前的览物之情,然后重笔点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点睛之笔,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成为世代传诵的名言。

  又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楼阁的壮丽,以及歌舞之盛,美女之多,珍宝之富,最终却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接着,就是点睛之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揭示了秦王朝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文章题旨脱颖而出。

  画龙点睛的"点睛"以"点"在何处为宜呢?这应视人物性格的发展,故事情节的推进,主题思想的开掘而定,可以在起首,也可以在结尾或篇中。点在起首的,重在开宗明义;点在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

  总之,应"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形象"活"起来,思想得到升华。而点睛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服力。因此,运用点睛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