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整理 作者:紫涵 2015-10-12 10:46:07
芳草地国际学校一份特殊的试卷引发了一连串思考:小学、初中距离高考有多远?谁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课堂、社会课堂?谁又握着那只由“指挥棒”转化而来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棒”?
小学师生试做中高考题
芳草地国际学校近日出现一件奇事,小学师生共同试做2015年北京市中考和高考的部分题目。这张特殊的试卷一共有六道题目,前三题选自中考语文试题,第四题选自中考物理试题,第五题是中考化学试题中的一道。第六题是三选一的选做题,三道题分别选自中高考语文试题。这些题目有个共同的特点,考核学生是否能将课程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这六道题学生不仅能做,还得了不错的成绩。双花园校区教师杨晓红介绍,把中高考的试卷倒推回到小学,并非要给学生增添学业压力,而是帮助学校寻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源头与目标。
完成题目后,学校请学生写下做题的感受。六年级1班学生盛麟添说:“以前我们只看书上的知识就可以了,可现在的题还要让大家开拓视野、开阔眼界。这是和以前考题不一样的地方。试卷可能会变得让没看、少看课外书的同学分数变低,而让多看课外书的同学分数变高,粗心的同学或少去、不去博物馆的同学分数也不会很高。”有家长看过孩子的答题后写道:“知识考察的内容和形式与日常生活、经历以及知识积累结合密切,需要孩子平时多观察、多阅读、多积累。”
中考、高考注重的不再是初中3年、高中3年,而是基础教育阶段9年以及12年的知识积累。“我们只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不够,还要让学生走入生活,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相结合,了解传统文化。”拿到这张特殊的试卷,有些老师不乏这样的思索。
中小学课堂在悄然变化
要关注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关注学科间的联系,这是学生、家长、教师对中高考评价内容的转变不谋而合的反馈,助推中小学进行一系列课程改革。
上学期,芳草地国际学校组织了一堂《清平乐·村居》语文、美术、音乐连上的综合课程。三个学科的教学虽然侧重点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但是都注重情感中美的教育,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语文老师通过诗和词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宋词的特点;通过细致观察,让学生分清了什么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的题目;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的情感。音乐老师先让学生朗诵诗词,检验语文课上的所学,紧接着让学生吟诵、歌唱,在音响的伴奏下,尝试多种角度表达情感。美术老师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从中找出诗词场景的代表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用单幅水墨画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按心中所想配上图画,表达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
芳草地国际学校日坛校区老师袁芳介绍,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更具优势,打破传统的教学桎梏,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按照学科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鲜活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秋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上,二年级学生用黏土来做月饼,作品综合了第一阶段泥塑胶的课程,超越了教材但是没有脱离课标;“月亮上的故事”将语文学科中的神话传说用美术语言描述出来……
芳草地国际学校的课程是万花丛中的一朵。在全市,这样活泼生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正悄然登上学生的课表。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