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整理 作者:紫涵 2015-11-05 11:30:55
三、“衡水模式”的改变及其可能
实际上也是如此,“衡水模式”一方面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争议,其争议的焦点就在于应试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的结合使“教育自身”不能完全显现。所谓教育自身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其中,人性(在身心之内,由知情意构成)从智德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从而为未来成长提供无限的可能性”[6]。这其中,教育功能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从本体性功能出发,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知情意,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教育应当以人性灵作为人性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用富含着灵性的文化陶冶和提升人性,使人从自然人提升为社会人。”[7]从实用功能出发,就个人层面而言,教育的目的在于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能力,改变社会地位;就国家层面而言,教育还能提升整个民族素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等等。总之,教育本身是为人提供无限发展可能的实践活动。
然而,在“衡水模式”中,教育培养的人是“考试人”,虽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甚至意志品质也能得到发展,但是原本丰富的“人的其他世界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则大大被弱化甚至异化了。“衡水模式”中的学生只有一条道路可供选择。考试不成功,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所谓“创新”“创业”“体育”“艺术”等其他方面都被压抑。更为关键的是,当前中国的教育或多或少都是“衡水模式”,不同之处在于管理的严格程度高低。衡水中学之所以出名就是把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做到极致。中国的教育没有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而是走上了一条“训练—考试—名牌大学—体面工作”的“衡水模式”。它是一种单一化的工具理性的教育模式。换言之,假如“衡水模式”只是我国教育模式的一种,而且是极端的一种,也不会受到如此的批判。毕竟有些人适合走这种人生发展的道路,也能适应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还有大部分人呢,有没有为他们设计更适应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呢?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危机所在。正如熊丙奇所言,单一模式下的中国教育没有未来。[8]
正如前面提到的,“衡水模式”是当前学历竞争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的反映。制度的合法性机制告诉人们,制度安排的约束力量不改变,制度本身不会变革,反而会去寻找更大的认同。也就是说,在外部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没有变化的情况之下,“衡水模式”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只会不断地自我强化和扩大化。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制度环境。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文章只做简要探讨。
第一,建立更加合理的中学分流教育体系。教育分流是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指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术取向测试,将学生分层别类,使之进入不同的学校和课程轨道,并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采用不同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教育分流直接为学生从事不同职业和进入不同社会阶层奠定了基础。教育分流是教育实践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教育体制的构成要素,是实现多元化教育模式的重要体现。世界各国根据自身国情都有教育分流体系,如德国的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以及综合中学等等,每一个类型都有对应的职业通道。我国的教育分流从高中阶段开始,包括普通教育以及各类职业教育。我国教育分流最大的问题就是偏重普通教育而忽略职业教育,造成职业教育的严重“短腿”。高考完全是按照普通教育的要求进行的,既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造成职业教育的低人一等。当然,政府也在进行高考改革,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有的学术型人才高考。这种高考改革对于中国教育多元化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建立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体制。社会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教育的不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公平。而教育的不公平就是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省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已经非常严重。高中教育由于不是义务教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尤为严重。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更加刺激了学历的竞争,上不了好的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进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也更加强化中学考试训练加严格管理的做法,因为只有这样中学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我国应当加大教育投入,考虑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弱化其竞争性;取消重点学校等有违教育公平的政策体系,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完善对弱势群体的资助体系,等等。
第三,建立能力导向社会就业制度。学历社会最大的弊端就是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重文凭不重能力,造成职业之间身份和等级差异,从而强化考试的竞争,造成教育的单一化,限制人的多元发展和就业选择。《中国青年报》曾经刊登一名清华博士当电工的新闻就反映出我国职业歧视的现状,仿佛博士做电工就是大材小用。在现代社会,学历只是就业的要素之一,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能画等号。学历只反映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而就业更多侧重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我国应该创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制度,消除就业中学历和身份歧视,对于在就业中明显的学历歧视和社会排斥要给予法律上的惩罚,从而让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和从业者都能获得同等的机会和待遇,让每种职业都有尊严和活力,逐步改变学历导向的就业制度。这样才可以使学校获得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机会,办出特色。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