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帮全国站 作者:勤劳的燕子 2016-01-12 10:09:13
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须制定的。人是一个先天自由性很强的动物,不用硬指标或强硬的计划约束自己是很难成功的,计划更多的是让自己做事渐渐形成习惯,形成条理,从而保证持续性和稳定性!这是相当高的学习境界!所以无论如何都必须给自己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
我们每个同学的自身情况不同,计划的制定也会不同那么该如何制定一个适合的自己的计划?
最基本的要学会管理时间和提高效率:
①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根据自己的学科情况明确下来,有了目标复习才有方向、才能集中精力、静下心来有条不紊的去完成,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有朋友如果不知道如何管理规划时间,后面会具体讲一下)
②计划能否顺利完成,直接相关的就是学习、复习效率,也就是:阅读、理解、记忆、注意力等能力的强弱。这些能力强那么完成计划的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这些能力不好的朋友有必要去练习提高一下。
具体讲解:
1.计划应该在配合老师讲课的大纲下进行,应跟着老师的计划同步进行。这样在大局的把握上才有保证。
2.计划要实事求是。
多数中学生都比较浮躁,制定计划难免会偏离事实,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制订计划,执行起来完全不适用。
比如:计划每天练数、理、化各两套题(一套题等同于一张考试卷),结果做作业就花掉了80%的时间,有时甚至作业都没有时间完成,而且多数是不会做或做错了的题,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计划当然没有时问完成;又比如:一个计划执行了一个月,发觉另一个计划比现在这个计划好,然后断然放弃先前的计划去执行一个新的计划。等...
制定一个计划必须要完成这个计划每天给予的任务,比如时间不够就想办法,遇到几道或多道不会做的题应做上记号明天问老师或同学,切莫产生放弃等不良情绪!然后自己反复思考多遍这类型的题,再上升到原理,归纳总结。
学习、做题要快,快并不是不认真对待每一道题,而是在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的基础上再快。。要想超越一切对手,就必须养成“快”的习惯,让快形成习惯,形成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这样才是一个尖子生必备的素质。这样计划才能很好的执行,“学习体系”才能逐步形成。
3.计划的具体制定。
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一般制定计划前:应列出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哪些需要弥补的,把这些问题写下来然后写入计划中去。
安排计划要把每天各个时间段,各个细节都考虑进去!比如:中午(一般是用于休息,任务可有可无),下午放学到晚自习(一般用于做作业或复习当天课程),晚自习(晚自习是计划安排的重点,这个时间段是拉开差距的重要环节,必须把效率提高再提高,逐步养成快而准的习惯,快是主要!)
尽量压缩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利用剩余时间来进行更多的练习和强化记忆,努力做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晚上11~12点之前就必须完成任务做好睡眠的准备。
4.计划指标。
制定计划相信每一个中学生都会,具体由大家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但完成计划的指标必须要有。如:周一至周五每天练习了3—5套题(即3~5张考试卷)不会做的打上记号,问老师或同学之后反复思考10遍以上,再上升到原理,形成知识网络,完成不了说明自己需要改进。
说到底,目的性必须要明确,每天做了些什么,到周末或月底都必须回过头来检测一下自己完成的质量、完成的效率如何,还有哪些做得不好的,需要予以改进的。
帮助临考学生减压的五种食物:
牛奶,选择含钙高的牛奶、酸奶、虾皮、蛋黄等食物,有安定情绪的效果。
香蕉,对备战考试的学生来说,常吃香蕉,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稳定心态。
番茄和柑橘,处于考前紧张环境中,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具有平衡心理压力的效果。
小米粥,许多营养学家将B族维生素视为减压剂,它可以调节内分泌,平衡情绪,松弛神经。
红茶,科学家称:当你感到心理压力太大的时候,来杯红茶会使你感到神清气爽。
记笔记的方法:
记提纲
记补充
记疑点记问题
记方法、思路
记心得
复习要诀
复习要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从内容上来说不要超越教学大纲,也不要离开教材范围。每次复习的内容不要太多,要适当;要注意文理交替,也就是说尽量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放在一起复习
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订一个复习计划,某一科的复习时间相对集中。复习时尽量减少干扰,保证有安静环境以集中注意力。
要做好复习前的准备工作。平时要利用零星时间,把与复习有关的书、笔记、作业试卷、参考题准备好,以便复习时综合比较,避免浪费时间。
认真做好复习笔记。在复习中应及时把自己思考总结出的完整而系统的知识记下尽量简明,有的可用图表。汇总起来,就是编织的知识之网。由厚厚一本书变成薄薄几页纸上的东西,既起到提纲挈领又有利于下次复习,强化记忆的作用。
用回忆法进行复习。在复习每个具体问题时,最好先独立想一想再看书;在复习每第二个章节时,最好先把前面的回忆一下。在全面复习完后,最好把整个的知识点在脑中过一次电影。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