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家长观 作者:李睿 2017-02-21 17:08:35
我们对数百名在学校成绩优秀的孩子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优秀的孩子共同特点还是挺多的,其中有一点,就是这些优秀的孩子往往“结伴出现”。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一般3-5人,彼此熟悉,互相交流,而且这个圈子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这就是学伴的力量。
正如之前所谈到的,我们需要两个力量来帮助我们完成学习任务,其中一个力量是引领和鼓励,另外一个力量则是同理心的陪伴和支持。如果说引领和鼓励主要来自老师和家长,那么同理心的陪伴和支持,就是学伴的重要作用。
在生活中,真正能完全和孩子平等相待的家长是非常少的,或者说,孩子能够真正对父母无话不说的情况并不多见,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带有同理心的支持和陪伴。毕竟再怎么说,父母没有参加这场考试,很难理解到孩子在答题中的心态变化。但是学伴则不同,学伴往往是同班和同年级的同学,且成绩相仿,这种安慰、支持和鼓励往往对孩子来说是直击内心深处的。
什么样的孩子能做学伴
家长可以关注一下孩子平时身边的“学伴”,通常俩说,学伴会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就是在学校成绩相仿,成绩相差太多的孩子,很难成为学伴,因为他们之间的连接点,并不是学习,而是其他,比如足球,音乐,游戏之类。因为每个孩子身边的圈子不止一个,其中由学习联系起来的才是学伴。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大概在两个圈子比较活跃,一个是学习的圈子,我们有四个同学,家住的不远,每周末都会一起打球,然后去吃串,边吃串边聊聊本周的学习问题,同时,对于学习的困难,考试成绩,自己的状态都互相毫无隐瞒。后来我们四个两个考入清华大学,一个中科大,一个南京大学,可以说完全符合学伴的条件了。当然我还有其他爱好,比如踢球的圈子,游戏的圈子,这些都是同学和朋友,但是不是“学伴”。
其次,学伴之间应当有相对固定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校组织“学习兴趣小组”,就是在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伴。学伴之间的固定活动,不一定是学习小组,往往常见的形式包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上辅导班,假期中间组织讨论作业,固定的周末文体活动(不一定是学习活动)。如果你发现一群成绩相仿的孩子去打篮球,他们中间有的人打的好,有的人打的其实挺不好,那就是学伴之间的固定活动啦!
第三,学伴之间通常对于成绩的竞争的态度是理性的。通常来说,成绩越接近,竞争应当越激烈,也就越容易产生各种“信息战”。其实在学习上,刻意的战术其实没有太好的效果,因为考试毕竟是一个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竞争,而且从概率上说,在高考中发挥正常的是大多数。学伴之间,彼此共享对知识的理解,共享对考试应对的方式,没有过多的猜忌互相鼓励,尤其是到了毕业班,这对于平稳孩子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考试考不好,孩子往往会在学伴活动中倾诉,家长过多的参与反而不好。
关于学伴家长应该做的事
其实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因为这些孩子在一起,所以他们成绩都好,还是因为他们成绩都好,所以才在一起?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必太纠结,这是一个互相选择学伴的结果。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做这么三件事: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