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而思在线 作者:寸草老师 2017-03-01 16:29:47
爸爸的互补
1.言行互补
我自己"言胜于行",常常是想的多说的多,动的少。这和性格有关,也和行动力有关,也和一件事想得不透彻有关。孩子的爸爸则是"行胜于言",凡事想好了就去做,不观望不拖拉。
我家孩子5 岁多点的时候,经常和邻居家哥哥玩。哥哥学电子琴,每天晚上都要弹奏,我家孩子经常听着哥哥弹琴,就会羡慕和向往地说"我也想弹"。每次她这么说完,我都说,好啊,下次妈妈带你去。说了好几回下次去,也没行动。实际上是我也不知道5岁的孩子能不能学琴,该不该学。她爸爸听了几次这样的说法之后,有一个周末突然说,今天哥哥去上课,我们就跟着去看一下吧。结果,他就带着孩子去了,让孩子现场体验了一下上课,又问清楚了老师孩子有没有学习潜质、这么大能不能学等等,回来就和孩子确认是否真的想去学琴。得到孩子和老师的肯定之后,下一个星期,就直接带孩子去报名了。
类似的事例很多。我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去锻炼一下。但是她爸爸很少说,他会直接去做,他直接和孩子说,你妈还没做晚饭,这会儿咱俩下去打会儿羽毛球。周末则带孩子去游泳,或者父女俩骑车去香山去奥体,有时候也会带着我。
我有的时候会提醒孩子,读书、阅读、写作业。她爸爸几乎不这么说,他觉得该读书,那好啊,周末带孩子去书店,自己挑书;后来搬家,做了个大大的书柜,是家里最大的家具;孩子的书桌也是精心挑选的。他自己呢,在我说"我们读会儿书吧"的时候,已经找出一本书了;而在我说"别看电视了"之前,早就把电视关了。
我讲道理、提要求,爸爸都是简单地直接去做。事实证明,这种简单的"行为",比讲道理有效的多。后来我慢慢也学着这一招,就是少说多做。
2.思维互补
我自己比较感性,也比较情绪化,凡事凭感觉做,看当时的情绪做。她爸爸就不一样,相对理性的多。
小的时候,我带孩子买玩具,都是动物玩偶、过家家玩的之类。她爸爸买回来的总是和我的不一样。娃一岁的时候,他就买个大飞机回来,回力的那种;两岁多的时候,买回来的玩具都是积木、乐高类;三岁多就买拆装的玩具,小汽车、小恐龙之类。我就抱怨,这些玩具不适合女孩子玩,她爸爸也不理我,就拿自己买的玩具陪孩子玩。孩子长大了以后买书也是这样,我买故事书,他买回来的都是科普书、人物传记这类的。
慢慢我发现,其实孩子更喜欢她爸爸买的玩具和书。后来我仔细观察,孩子的思维比起我来,更偏向于理性思维,平常做事这样,学习也这样。想明白之后,我稍微有一些些庆幸,幸亏她爸爸无意中挖掘了孩子的强项,发挥了孩子的优势。这才能使得孩子更自在地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成长。
后来,我家就有一个习惯,小事都是娘俩商量,大事像要不要学竞赛、高考什么专业、出不出国等,孩子反倒是不自觉地找爸爸商量,她觉得爸爸和她想的更接近。
3.性格互补
我比较胆小谨慎,偏传统、偏保守。爸爸就大胆、放得开很多。
我家孩子四升五暑假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家在上海,暑假的时候他家小朋友打电话说"妹妹特别想姐姐",刚好那个假期我们没什么安排,我家孩子就想去上海,我说等下次找个出差机会送你,但是出差机会一时半会儿没找到。她爸爸就问她:"现在夕发朝至,火车直达,路上你不和陌生人说话,自己看好东西,敢自己坐火车去吗?"孩子说:"敢。"两人一商量,就买了去上海的火车票。
那时候孩子自己没有手机,她坐火车那一晚上,我几乎没睡着,想象各种困难出现的情况。她爸爸却坦然的很,说:"你不放她出去,什么时候就能自己闯荡了?"
事实表明,我担心确实是多余的。孩子安全到达了上海,并且独自返回北京。后来孩子高中、大学期间,和同学去泰山、爬华山,都是他们自己规划、自己安排,来去自如。
要完全依着我,孩子可能很难这么放得开。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