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整理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18-05-01 11:54:19
又福建沿海,嘉靖万历时期,"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蒲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犹不可计。"(王世懋《闽部疏》)
在这种社会风潮的氤氲濡染之下,自然使得从事经商贸易的人数日益增多,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杭州居民半多商贾",就连偏远的福建清县居民也都"半逐工商为主"。
不仅如此,明代儒学在对"治生"、"人欲"、"私"等概念逐渐有了不同于前贤的理解之后,他们对商人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如王阳明就曾说,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属意、从事商贾之事不再为士人所鄙弃不齿,反而"弃儒就贾"蔚成风气。嘉靖时散文家唐顺之就写道:"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归有光则说:"虽士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
写小说的书坊主
在浓重的商业气息笼罩下,商业化向书籍出版领域的渗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以刻书为业的书坊主们出版书籍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牟利。嘉靖年间,福建建阳书坊清白堂主杨涌泉便是最早依据市场需要来刊刻书籍的一位。
当时,《三国》、《水浒》刻本刊行而引起轰动之后,书坊主们惊喜地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纷纷加入刊刻通俗小说的行列,正如书商余象斗所言,"坊间所梓《三国》,何止数十家矣","《水浒》一书坊间梓者纷纷"。
然而当时可供刊刻的仅有这明初的几部作品,不久市场便渐趋饱和,于是,寻找新的稿源就成了书坊主们最为焦虑的事情。
这一日,杨涌泉带着一本弘治年间浙江刊刻的《精忠录》,前来拜访他的姻亲、书坊忠正堂主熊大木。
杨出于职业的敏感,意识到若把讲述岳飞故事的《精忠录》改写为通俗小说,定会畅销于世。于是,他再三恳求熊大木,代为"演出辞话"。
熊大木在一番"才不及班、马万一,故奚能用广发挥"的推辞之后,始终拗不过,于是开始了撰写通俗小说的创作活动。
嘉靖31年,一本叫做《大宋中兴演义英烈传》的小说在熊大木笔下杀青而成。
尽管这只是一本连缀辑补式的作品,或将历史资料直接抄录,或将文言译成白话,在文学性上其与《水浒》、《三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杨涌泉与熊大木的策划却获得了成功。
这部小说一问世便风行一时,仅以至今尚存的刊本为据,它在明后期就至少曾被七家书坊翻刻,更有精美的抄本传进了皇宫。
受此鼓舞,熊大木在翌年又完成《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一书,又后来,《南北宋志传》与《全汉志传》两部小说也相继刊出。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