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外卖平台还可以透明一些
时事评论背景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点的外卖并不是现场炒制,而只是用一个真空菜肴包加热而成的?近日,有媒体记者走访了在美团、饿了么平台上销量靠前的外卖门店,发现大量外卖店都没有堂食,只要顾客下单,商家就取出沸水中加热后的菜肴包,搭配上素菜和米饭,而这样的菜肴包可能10天以前就生产完成了。
时事评论观点
所谓菜肴包也叫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近年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市场不断升级,预包装食品以其工业化、标准化流程,以及可以跨时间、跨地域的特性,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比如在高铁和飞机上的餐食,绝大部分不是现场炒制的,而是预先加工放在真空袋里,到了饭点拿出来热一热即可,同样,很多地方特色小食能卖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也正是用了这样的法子。一般理解,预包装和现炒的主要差异在于打乱了制作工序,然而绝不意味着它是不安全的,相关部门发布的《GB7718-2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食品的保质期给出了严格规定。因此,尽管外卖平台上的菜肴包已经生产了10天,但只要它严格守法,也不会有安全性方面的问题。真正令消费者感到不理解的,是自己对外卖制作流程的毫不知情,以及其中有可能生出的偏差。
如今,很多人依赖网络订餐模式,是因为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没有太多时间从容地自行烹饪。在他们的预设中,网络订餐不仅快捷、实惠、新潮,而且和线下实体店一样,采用的是现场烹饪模式。回到现实,抱有如此想法的消费者难免要失望了,然而他们也很难用“知情权”的武器捍卫自己。因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知情权包括生产地、日期、质量、规格等,并不包括食物的加工工序。同样,新修订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鼓励餐饮服务明示餐食的主要原料信息,包括来源方式,但并未作强制性规定,因为食品安全相关法规解决的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只要安全性过关,现场制作和使用菜肴包都是被允许的。法律法规如此,外卖平台持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了,况且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式能够做到门店更小、出餐速度更快、标准程度更高,是平台方希望看到的。
消费者以为是现场加工的,实际又不是——这种期望的落差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其中最大的难题在于,食品的安全性可能会产生偏差。这是因为预包装食品概念虽然简单,但在监管语境下也有模糊不清之处。举个例子,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小餐饮与小食杂店,其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源自于法律授权各地设置的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它们所生产或者经营的食品并非预包装食品。但是,很多小作坊的产品确实带有包装,而且从外卖商家的采购源来看,许多菜肴包正是来源于小作坊。这里就有了安全性不过关的可能,虽然外卖平台可以将责任推给生产者和商家,但这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极大漠视。一个商家从哪里采购食品,怎样做食品,绝不是和平台毫无关系,平台需要担负起安全保障方面的主体责任,而且要在赢得消费者信任上多迈出一步,要求商家明示是否用了菜肴包,着实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难度。
在新餐饮模式下,商家固然可以自主采用不同的经营形式,但督促经营者把商品信息完整、准确地告知消费者,也无可厚非。这既是为了满足消费和监管的需求,也是检验平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