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整理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18-09-10 10:24:45
误区4.异性交往就会导致“早恋”?
调查说:
调查显示,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愿意”结交异性朋友,而46.34%的家长担心子女“学业受影响”,还有40.37%的家长担心子女“染上不良习气”,担心子女“身体受伤害”和“情感受伤害”的分别仅占6.76%和6.52%。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更关注和担忧孩子学业受影响等现实因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够,更没有看到异性交往对孩子练习相处亲密关系,建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的重要价值。
由于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意义缺乏充分认识,不少家长处于高度戒备、过敏状态,24.03%的家长“通常不会同意”,有的甚至给孩子贴上“早恋”的标签。说明家长并不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异性友谊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误区5.家长知道子女的学业和情感的真正需求?
调查说:
调查发现,47.39%的学生认为家长给的学习压力较大(比如父母期望高、父母管得更严),而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他们的子女在学习上自主性更强,学习动机也更偏重内部因素,感受到的学习压力相对越小。
小学生需要“保姆式”学习指导,而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更强烈,较抵触家长的过度关注与关心。高达63.21%的初中生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18.29%的学生希望能自己管理学习,希望家长买学习资料或报班、辅导功课的仅分别为3.96%和5.59%。可见家长未能发现孩子在学业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做得最多的恰恰与孩子的期望相反,导致亲子双方的供求偏差,势必引发亲子冲突。
误区6.家长权威取决于“为孩子做了多少”?
调查说:
调查发现,子女认为父亲和母亲作为家长“比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别为34.24%和44.46%,也就是说,初中生对父母的评价总体上趋于一般。进一步让子女对家长的工作状态、家庭责任、为人处世、脾气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家长在上述五个方面做得越好,学生对其总体评价越高,反之亦然。
调查说明,子女对父母权威的认可主要取决于家长“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为孩子做了多少”。子女对家长的评价能反映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与权威水平。在家庭教育满意度方面,夫妻双方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意味着“意见不一致常争执”“不顺心时爱唠叨”“无心犯错也常被责备”等家庭负面事件呈增加趋势,直接影响家庭氛围和子女成长。
误区7.父亲在家庭中没什么教育优势?
调查说:
调查数据显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仅为43.02%,由母亲主要承担教子责任的则高达40.70%。此外,父亲与子女的情感沟通状况更令人担忧,初中生选择父亲作为情感倾诉对象的比例仅为3.44%。父亲教育的缺位和父亲教育资源的浪费,值得警醒。
一档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唤起社会对父亲在家庭教育地位的反思,父亲是孩子形成独立、自信、果敢、坚强、富有进取精神等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父亲和母亲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显差异。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时,父亲更关注子女的发展性成长,较少干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变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为民主、平等的亲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开放的心态,需要父母更多给予精神层面的引领和支持,这些恰好是父亲的优势。
误区8.学习成绩与亲子沟通质量无关?
调查说:
27.04%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愿对我说心里话”,心情不好时选择向子女倾诉的仅为4.10%,而有心事时愿意和家长分享的初中生仅为17.87%。其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倾向于采取反抗、忍耐、妥协等沟通方式。
良好的亲子沟通应涵盖事务型沟通、消遣型沟通和情感型沟通等三种类型。深入的情感沟通能加深亲子间的相互了解、化解中年家长的心理危机、缓解初中生的青春期焦虑。但调查发现,初中生家长与子女沟通呈现出单一、泛化的状态,话题多集中在学习等事务型沟通上,沟通方式多为家长问、子女答的单一模式。话题广泛、“什么都聊”的家庭仅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则高达14.53%。
这8大误区勾勒出初中生家庭教育“两轻两重”的特点——重子女教育投资,轻家庭文化建设;重子女学业监督,轻子女心理支持。
智慧的家长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建设中,多关注对子女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呵护,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正面的能量。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