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考网编辑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18-09-28 09:35:33
这些心理问题伴随学生的时间较长,之所以这是成为明显困扰考生的心理因素,是因为他们也想抓好考前的时间复习冲刺,但因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力不从心,有的身陷其中,痛苦不堪。
他们有想学好的主观愿望,基础知识和考试成绩还不错,如果不是受负性情绪困扰,他们中多数也会跻身于学优生行列,学校也把他们放在保升学率的“分子”上。
这部分考生最明显的特征是看问题消极、情绪多变,学习刻苦,有的甚至单独找老师补过不少课,但效果不明显,有的父母和老师错误地认为这些学生“反应慢”、“没开了窍”。
这些心理问题成因复杂,解决起来要比学习压力过高产生的不良情绪难度大,要彻底根治需要花较长时间。作为老师,不应该为提高升学率强压他们,父母也不能急躁埋怨指责孩子,有的甚至简单粗暴,对孩子冷嘲热讽,激起孩子的抵触与叛逆,严重者还会抑郁、自残甚至自杀,引发难以弥补的后果,而应该多交流沟通,共同想办法,理解他们心中的“苦”,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必要时鼓励他们主动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以保证他们放下沉重的背负,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迎考复习中。
三、定型心理作怪,需要从激发动力和授予提分方法入手,解决好边缘生临考前仍能冲刺超越的问题。
有一类学生,与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有关系,他们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不够系统,吃苦精神差,缺乏深钻细研的思维品质,不能全身心投入并长期坚持,也就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认为的“懒”学生。
他们典型的特征是对自己要求不高,感觉良好,言行不一致,说到做不到,老师和家长抓的方法得当,成绩就上去了,稍有松懈,就退步。
中考前,他们不能很好地把心思用在提高与赶超上,认为基本定型了,把自己与本校往年考重点学校人数相比,状态好时也进过学校划的“圈”,差时也在“圈”的边缘,于是他们心存侥幸,认为考场上发挥好了就没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认为父母亲托关系找人也一样能上重点高中。
对这类学生,学校不离弃,家长不放弃,要形成合力,学校可以不间断地动员,阳性强化(物质激励)法用得好的家长,可承诺加大奖励数量与质量。有了学习动力后,还要解决怎样才能学得好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中,有条件的学校和家长,可通过专业心理干预,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综合复习阶段,对这部分学生可采取:第一轮复习中,把学习重点放在对基本知识点的精准理解与掌握上;第二轮复习中,把重点放在提高解决各学科问题能力中加深巩固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上;在深化复习阶段,要把重点放在会综合分类并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上。其间家长一定要做到,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解决的问题,家长必须设法在业余时间尽快找老师单个辅导解决。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好心态才能考出好成绩。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心理学专家”,都有调适自己和别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如果学校领导、代课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在中高考考生面临人生重大转折时,尽我们的能力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也许可以成就他们一生的宏图大业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