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泽辉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这句刻骨铭心的话久久萦绕,难以忘怀。身处和平时代,早已远离了纷飞的硝烟与战火,当然,大师的踪影也渐行渐远。这是一个令人可悲的事实!现代人要反思的恐怕不只是物质文明的落后了吧,物质的消亡是可以再去创造的,精神,民族文化的根脉一旦短了,失去的恐怕也不只是GDP后面的那几个冷冰冰的数字了。因此,在当代全球化浪潮的大环境下追思大师的时代价值与精神价值,亦是对自我价值定位的探讨,对中华文明传承的担当。
大师也是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在人情冷暖面前也会有令认不解的抉择与见解。不过,当我们从小我的角度去看待大师,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市井流民,不足以称之为伟大,那些夸张的事迹,怪癖的言语,均不足以称之为经典,更不用提影响一代代人了。所以,纵观中华史上那些万古流芳的名流佳话,从大师的时代背景出发,进而揣摩大师的视角,体悟千百年来大师那种与传统文化相依为命,薪火相传的使命感,那种洋溢着热血,率真与坚守的家国情怀,是刻不容缓的。
民国大师首推梅贻琦。真正的大师拥有的不仅仅是渊博的学识,卓着的业绩,更该拥有的是一缕海纳百川的气度,一表天高云淡的胸襟。他给人的印象不该是傲立在象牙塔顶端的雄鹰,而是苍颜白发,和蔼可亲的老者,他的人品与风骨,节操与修养更是一座屹立不倒的里程碑,指引着代代学子为了他们那共同的理想,那翘首已久的大同盛世而前赴后继。这是一个需要耗费一生心血去努力,去奋斗的事业,为此,梅老牺牲了太多,纵然晚年凄凉孤苦,亦无怨无悔。他曾教导学生们在喧嚣时代下要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相比于现今社会与文坛上的赤子之心泛滥成灾,先生的话显得极有穿透力。他做到了,为了他所爱的国家与人民,倾其一生,苦心孤诣,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铸就了一道不可磨灭的丰碑。
提到民国,自然不会忽略才女林徽因。大师金金岳霖曾盛赞曰:"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世人眼里的她只是个风流雅致,貌美如花的小姐,却不知她所做的事让很多须眉汗颜。体弱多病的她和梁思成为了考察古建筑,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为了保护古建筑奔走呼号,为了中华文化的千年基业打下了坚固的磐石,扞卫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底线与尊严。晚年的她在病床上依然念念不忘她热爱的建筑事业,油尽灯枯之际依旧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鞠躬尽瘁,令人感慨之余又多了一份前进的动力。肉体早已毁坏,但她的精神长存,永远浸润在清华园的琅琅书声里。
对于我们,大师就是一面面剔透玲珑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盛世中审视自我,安身立命,与人性的阴暗面斗争,在是与非,动与静,稳与乱之中寻求一个安放心灵的生存法则,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启示。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