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中考网 2019-03-21 14:45:00
三、改革后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怎么确定?
1.考试科目:将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科目全部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12门课程。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避免过早过度偏科,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分为全市统一考试和考查两类:全市统一考试科目共10科: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全市统一考查科目共2科: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2.考试方式:根据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6科实行书面纸笔闭卷考试,其中外语增加了口语测试,将外语听力测试从笔试中分离出来,实行外语口语与听力测试人机对话考试方式;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实行书面纸笔闭卷考试和现场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体育与健康实行现场测试考试;信息技术教育实行无纸化上机操作考查,艺术(音乐、美术)、劳动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查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应维度。
四、这次中考改革会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初中毕业和高中升学的基本依据。本次中考改革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科目全部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调整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等4科的成绩呈现方式,由原来的以等级形式呈现改为以分数形式呈现;同时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和外语听力测试从原来的笔试中分离出来单独考试,增加了外语口语测试;所有科目都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都是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社会实践则是提倡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生活,增强适应能力等。以上变化,看似增加了考试内容,但是客观上不会给学生增加过重负担。首先,这些学科都是初中阶段的必修内容,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这种变化,是对原来相对弱化的学科的一种纠偏和加强。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再分配来缓解和减轻学业压力;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规范考试管理、提高命题质量、控制命题难度等方式来缓解和减轻学业压力;再次,这次考试内容的变化,只是考试计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考试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学生减负问题,他指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把它叫做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所以,我们所说的减轻负担,是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不要负担。学习当然是有压力的,适当的负担对学习也是必需的。要把学生正常的课业付出与课业负担作出区分。归根结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中考命题质量,以及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五、这次中考改革方案与现行中考方案相比主要变化有哪些?
答:这次中考改革有以下几点变化:
1.改革了部分科目的考试方式,更加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查从笔试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增加了外语口语考试,将外语听力测试从笔试中分离出来,实行外语口语与听力测试人机对话的考试方式。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