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19-05-15 19:49:08
一、长春大成集团的玉米深加工
大成集团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玉米精深加工企业,我国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玉米深加工180万吨能力,主要产品除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玉米油而外,年产各种氨基酸 13万吨、变性淀粉 15万吨、淀粉糖50万吨、生化饲料20万吨、生化肥料20万吨、乙二醇0.5万吨等。集团现有固定资产32亿元,年产值55亿元;年创利税8.5亿元。
大成集团按照国际玉米加工行业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树型结构、以树根工程、树干工程、树冠工程为链条,形成以稳定的玉米原料生产基地为龙头,定向育种、定向种植、定向收购,生产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玉米深加工系列产品。可将玉米转化成八大系列,两百多种可以替代石油的化工原料,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一些产品比同类石油产品成本要低25%左右,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新疆玛纳斯人均纯收入连续十四年居全疆之冠
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西部农业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4年位居全疆之冠。2003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186元,比全疆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个县就是新疆的玛纳斯县。
玛纳斯县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同西部其它地区一样,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强县富民的路子?
1、调整经济结构。历史上玛纳斯县以植棉为主。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为解决这一矛盾,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玛纳斯县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他们坚持优化结构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因时因市而为。在抓好粮棉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了蕃茄和葡萄的种植面积。近几年,新疆畜牧加工业异军突起,该县又适时把结构调整的重点转移到"围绕畜牧业调整种植业"的轨道上来。2003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4.79亿元,占大农业比重的32.3%,来自畜牧业的人均收入达1316元。
2、延长产业链条。“一吨不如一斤,一马车不如一麻袋。”这是农业停留在只卖初级产品时的真实写照。要改变这一现状,延长产业链条是关键。而延长产业链条的前提是培植龙头企业。近些年,玛纳斯县紧紧围绕农牧良种繁育、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和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建成新天酒业、屯河蕃茄、德隆乳业等六大龙头企业。几大基地生产面积已占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5%以上,农民实实在在种上了“放心田”。农民高兴地说:“在我们这里,不存在卖难。所有的农副产品都能被龙头企业吃干榨净。”
三、中国农民积极求解“穷人的经济学”
“大包干”策源地小岗村如今有了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曾是中国农业楷模的大寨村现在农业经济比重仅为2%。这两个著名村庄的沧桑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在艰辛中求解“穷人的经济学”的努力与探索。 #p#分页标题#e#
1、小岗:产业化带来希望
2004年,小岗年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000元,达到了3100元,这个数字虽然与东部众多乡村有较大差距,但已是小岗村历史最好成绩。
今年64岁的严俊昌27年前带头签下的那份秘密协议,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后,不仅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还向城市与工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料与劳动力。2004年,小岗村粮食产量由1978年1.5万公斤增加到90万公斤。“大包干” 以分散劳作的形式提高了生产效率,让小岗农民彻底告别了外出讨饭的岁月,但随后的20多年里,小岗村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部分土地荒芜。严俊昌说,“大包干”是治穷的灵丹,却不是致富的宝典,承包到户只解决了温饱问题,致富还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搞产业化。
目前,小岗村九成农民种了葡萄,四成农民饲养种猪。他们成立了葡萄协会与养猪协会,还集体注册了一个“现代农业公司”,协会和公司为农民提供技术与销售渠道。作为打破“大锅饭”的标志性人物,严俊昌强调说:“协会是新的集体组织形式,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之上,不是回归人民公社时期。”
2、大寨:工业化带来幸福
比小岗更早扬名全国的大寨已提前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曾是中国农村教科书式范本的大寨,现已变成了一个风景优美的森林公园,并生产“大寨牌”的衬衫、羊毛衫以及多种食品和饮料,农业只占总产值的2%,绝大部分农民投身于工业和旅游服务业,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1亿元,人均年收入达4500元。
上世纪60年代,大寨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山造田,实现粮食自给。1998年以后,和中国西部大部分生态环境脆弱的山村一起,大寨三分之二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并逐步建成了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目前,大寨有十家企业,这些企业上交村集体的利润用于改善全村人的福利。在大寨村,小学实行免费教育,上大学的学生每年可领取1000元补助,盖新房可领取约占三成建设成本的补助资金,老年人每月有150元至200元的退休金,农民碰到大病重病可报销70%的医疗费。
四、宁夏枸杞浴火重生
九曲黄河水流到贺兰山脉西部,忽然掉头向北,孕育出宁夏银川千里沃野,名贵的中药材宁夏枸杞,就是这片沃土上最为光彩的一颗明珠。100年前,宁夏枸杞就通过天津口岸,远销海外。但是宁夏人没有想到的是,红火了四百多年的宁夏枸杞,竟一度陷入无人种植的尴尬处境。
到1995年,宁夏枸杞的种植面积掉到全国第五,种植面积不1万5千亩,而排名第一的内蒙的种植面积却是28万多亩。外地枸杞充斥市场,当地枸杞反而卖不出好价钱,农民们纷纷含泪砍倒世代相传的枸杞树,改种其他农作物。 #p#分页标题#e#
为什么宁夏枸杞“墙里开花墙外香、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宁夏人开始了痛苦的总结:没有规模化生产、没有产业化的思路、没有打造优势品牌的意识。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1997年起,宁夏自治区开始启动“优质品牌枸杞基地建设项目”,1998年,自治区在五年发展规划中把生物制药列为发展重点,枸杞又是生物制药的重中之重。
2002年起,宁夏人发展枸杞的招数更是一招紧似一招,而且招招都砍在要点上:清水河、卫宁等四大枸杞集中产区,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宁夏枸杞基地;“宁杞一号”、“大麻叶”等名优品种站上最新最好的领奖台;合理密植等高效载培技术实现当年栽培,当年见效,第二年收回成本,使宁夏枸杞的综合科技水平,再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一条优势特色的产业链条,也在宁夏人的努下不断延伸。
短短几年间,宁夏枸杞的种植面积从1万多亩,迅速飙升到33万多亩。 2002年3月,默默无闻的宁夏红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新产品“宁夏红”枸杞保健酒创下了历届糖酒新产品参展成交之最。打通枸杞产业,农业产业产业化,资本化,品牌化,使沉寂一时的宁夏枸杞又浴火重生。
五、“管护经营”改变黑龙江林区命运
林业工人一边精心养护、管理着国家森林,一边利用林下地带经营自己的美好生活———采摘山野菜,种植木耳、蘑菇、中草药,养殖山鸡、兔子等,这是目前出现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的场景。
据工人日报报道,如同当年“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命运一样,如今的“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也在使黑龙江森工林区———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发生着革命性变化。
据介绍,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的管护经营责任制,是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限产、林木禁伐的情况下,为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以开发和利用林下资源为基础,拓宽富余人员的安置渠道和鼓励职工致富的空间,将森林资源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进行划片承包,实行管护经营。管护经营中,将乱砍盗伐、侵占林地、超量采伐、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责任都让责任人承担起来,将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权也交给责任人。
这一办法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全面实行后,数万林区人如同当年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欣喜地在自己责任区内管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如今,许多山野菜、食用菌承包户一年的收入都在十几万元以上。同时,管护经营区也成了人们的“立家之本”、“绿色银行”。迎春林业局五泡林场的王友林,在管护区投入3万元,形成管护为主,经营同步,造林、采籽、种植、养殖等多种经营一体化的产业链,一年仅采集松子、山野菜就可收入4万元。 #p#分页标题#e#
黑龙江省的管护经营责任制,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
目前,全林区多种经营项目已达近百个,形成多种经营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产业链。
六、中部崛起:锻造工业化脊梁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部人对发展的大方向也看得准——要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做强企业要靠核心竞争力
据新华网报道,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比如,我国已成为PC机生产和消费大国,但CPU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两大核心技术却掌握在英特尔和微软公司手中。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也不具有自主品牌,结果是企业虽还年轻,但产品已经老了,也就很难谈到可持续发展,以致出现了“不上项目等死,上项目找死”的现象。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技术投入少,没有成为创新主体。资料显示,我国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虽然我国研发经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因基数过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仅为1%强,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左右,世界500强企业一般是5%到10%。
从安徽芜湖市郊起家的奇瑞,是国内轿车市场销量前10名中惟一的民族品牌。奇瑞从零起步,短短几年,就昂首跻身国内轿车销量前八强,至2004年底累计销售汽车26万辆;在合资企业抢占国内轿车大部分市场之际,土生土长的奇瑞却连续几年稳坐中国轿车出口量头把交椅,目前出口签约超过5.5万台。
轿车行业几乎是外资品牌的天下,奇瑞为何选择一条艰辛的创牌路?“自主开发是逼出来的。”奇瑞人这样回答。当时“一穷二白”的奇瑞,客观上没有合资的条件,主观上也不愿意,“在合资企业中,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自己都无法把握”。
逼出来的自主开发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尝到甜头的奇瑞在自主开发道路上越走越远,每年的研发投入不少于销售额的8%。2003年,奇瑞投资2.5亿元组建汽车工程研究院,目前已拥有近1000名技术人才。同时奇瑞也与德国、日本等国的一些世界著名开发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现在,奇瑞公司已拥有整车和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年产35万辆整车和4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黑马”奇瑞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汽车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信心和希望。
从奇瑞汽车到雄居亚洲销量第一的“海螺水泥”,从柠檬酸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丰原生化”到全国最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之一“安科生物”……安徽省近年以品牌战略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见成效,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名牌强势崛起,“奇瑞”、“江淮”、“海螺”、“合力”、“丰原”、“铜峰”、“马钢”等新七大名牌的年销售总额已近千亿元。 #p#分页标题#e#
“安徽地处长三角地区的纵深腹地,有着区位、产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自主品牌,发挥后发优势。”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米运生博士说:“选择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虽说选择了艰辛,但也选择了发展后劲。”
2、支柱企业要“顶天立地”
在“九朝古都”河南洛阳,笔直的建设路上由东往西10里长的道路旁,洛阳铜加工、洛阳轴承、中国一拖、中信重机、河南柴油机等5大企业一字排开。这就是“共和国长子工业一条街”,“一五”建设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安排在洛阳,这5大企业名列其中。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诞生地。从计划经济的襁褓到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一拖也曾彷徨过。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一拖生产的大型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一拖人有点懵了。近年来,一拖提出“三分四层”的思想———让子公司分兵突围、分块搞活、分兵挺进,着重解决体制性矛盾;通过4个层次集合竞争优势,着重解决结构性问题。“分”激发了活力。公司的营销、产品研发等引入市场机制后,客户反映10多年的小拖轮变速杆操作不便问题,仅用3天就解决了。2004年,一拖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
一拖的4个“老街坊”也经历了市场竞争大潮的起落,现在心情舒坦多了。中信重机的装备水平、制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2003年比,2004年公司销售收入翻番。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的大管大棒生产线改造和异型铜带扩能项目,使企业的装备水平大大提高,出口产品增加了4倍。他们研制的用于集成电路的新型引线框架材料,填补国内空白,其产量占到国内总量80%。
洛玻集团自主开发的0.7-1.3毫米超薄玻璃,结束了我国超薄玻璃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我们1.1毫米超薄玻璃国内市场占有率65%,超薄玻璃对企业利润贡献率超过40%。
“共和国长子工业一条街”,是洛阳工业的一个缩影,在度过几年艰难的“工业挣扎”后,一大批洛阳“国”字号的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重焕青春,通过从“制造”到“创造”的一跃,再次叫响全国,带来了洛阳市工业增速和质量的明显提高。
中部地区有着众多老工业基地。有专家指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七、辽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2004年是辽宁全面实施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开局之年。辽宁省提出了建设“一个中心”、培育“两个基地”、发展“三大产业”的总体思路:“一个中心”即以大连为中心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两个基地”即把辽宁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三大产业”即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p#分页标题#e#
2005年是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一年,辽宁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方面,着重抓好的一个环节就是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两大基地。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标志性产业。可以说,辽宁工业能否重振雄风,很大程度上系于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辽宁将加速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础设备与成套设备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建设沈阳、大连两个装备制造业集聚地。钢铁、石化、建材等原材料工业,要立足现有基础,搞好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教育网钢材生产基地和新型建材基地。
八、海南:风雨过后见彩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成片承包,系统开发,综合补偿”的“洋浦模式”轰动全国,洋浦成为当时最被看好的投资热土。一时间,大举南下、蜂涌而来的热钱,将海南一块块烈日烘烤下的地皮,迅速炒热,几近沸点。然而急剧膨胀的肥皂泡破灭往往更迅速。东南亚金融危机雪上加霜,外商纷纷撤资,热闹的开发区,变得门可罗雀。好不容易招来的项目一个个的撤离了,工厂停产了,厂房都空着。大起大落之后,留下了一处处“烂尾楼”、半截子工程。
海南人逐渐意识到,特殊政策、优惠条件已不能包打天下,滥占耕地、盲目开发无疑引鸩止渴,特区要想迎头赶上,必须扬长避短,用科学的理念引导经济发展。经过研究,他们决定把洋浦确定为临海大型资源加工型工业和大型保税物流中转中心,主要是从5个方面,一个是把它发展成一个油气化工加工基地,第2个定位是浆纸纸制品加工工业基地,第3个定位是电力工业基地,第4个定位在石油的储备和货运贸易中心,第5个定位在保税物流中转中心。
上大型石化、造纸产业,会带来污染,海南对这样的项目一举一动都变得慎之又慎。在金海浆纸厂,这里的"绿色循环"处理系统把过去的污染源已经变废为宝:生产过程中残存的木屑和木粉等都进行燃烧利用;废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作为堆肥植树造林,处理过的废水完全可以达到灌溉标准而加以利用。工厂所有固体废弃物都将被回收、综合再利用。从营林、采伐、种树到纸浆的生产形成了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不对环境产生任何不良的影响,可以说让造纸成为了真正现代意义的绿色产业。
在洋浦,每个企业都有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资金投入。金光纸业这个世界级的造纸巨头,环保投资超过20亿元,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标准远低于国家标准,甚至低于欧洲标准。中海石油则实现了污水处理数据一天24小时监控不间断档。 在海口药谷,容易产生污染的原材料生产几乎被完全杜绝。 #p#分页标题#e#
新型工业化使海南自上而下经历了一场“绿色”工业革命,同时拉动了海南新一轮投资热潮。目前,洋浦在建和投产的工业项目达到了30多个。印尼金光集团投资95亿元建设的100万吨木浆项目已经正式建成投产。这个项目拥有两条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一制浆生产线。由中国石化集团投资113亿元的800万吨炼油项目也正在建设之中,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230多亿元。
九、东部新跨越:东部人向海水“淘宝”显成效
为缓解经济发展受资源制约的局面,我国东部地区努力探索突破“瓶颈”之路,向海水“淘宝”已有显著的成效。
1、海水淡化
山东省黄岛电厂和天津市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了我国首台日产3000吨的自主知识产权海水淡化设备。该设备利用发电厂产生的蒸汽,对海水进行多次蒸馏,实现海水淡化。这套系统热效率高,只需30余摄氏度的温差,就能用1吨蒸汽蒸馏产出10吨淡水;水的纯度好,制水成本每吨约4.7元,与开发自来水的实际价格相差无几;主设备完全国产化,价格低于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这台设备一诞生,国外厂商在我国海水淡化设备招投标价立即下降。
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正成为许多人的共识:随着规模扩大和技术完善,海水淡化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淡化水质好,市场前景看好;海水淡化装置热销全球,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海水淡化还可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带来的海水倒灌。
2、向大海要电
缺电是东部地区的又一大烦恼,尤其是夏季用电高峰,电力供应非常紧张,常常拉闸限电。为缓解这一状况,东部部分地区从海水中提取制冷和供热的能量,从而达到节约用电的效果。
在青岛市发电厂,科技人员正在从事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场馆应用做试点的海水源热泵项目。据介绍,这个项目的技术原理就是利用海水温度冬季比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空气温度低的特点,用少量的电能从海水中提取热量和冷量,达到采暖和制冷的目的。利用海水做热源的热泵空调系统,在北欧及北美等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海水源热泵技术的关键是海水的输配和处理,目前国内已掌握此项技术。据了解,海水源热泵一套系统可以同时做热源和冷源,要比电锅炉供热节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电能,其运行效率比传统空调系统提高40%至60%。
十、福建:再唱山海经
工业上山,打造工业梯田的新景观。对于福建来说,是创举,是无奈,更是必须。
虽然临海,但福建更象一个山区大省。山地丘陵占到整个陆地面积的82%。绵延的武夷山脉平行海岸线,横亘整个福建。一边是狭长的沿海地带,一边是广袤的山区腹地。沿海虽然迅速繁荣,但有限的空间无法容纳更多的经济要素,如何接纳汹涌而来的投资热流?工业规划用地已基本用完,剩下的只有农民的耕地。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要保护好耕地。怎么办呢?所以他们想到了工业上山,建造工业梯田。福州,泉州,漳州,三明等地纷纷改变战略,大举实施工业上山。他们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对所有的工业区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力争使山上的条件和山下的条件一个样。到目前为止,包括沿海山区在内的全省山区约有4万亩工业用地利用了山坡地,占新建项目用地的1/2。人均耕地只有不足0.6亩的福建年牢牢守住了1829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而整个福建的工业经济却稳步前进。 #p#分页标题#e#
农田保住了,工业上马了,福建的工业上山战略初见成效。可贵的是,生态环境同时也受到了保护。他们充分利用缺少植被的荒山,并对上山企业的性质做出选择,避免重污染的企业上山,同时卫生、排污、绿化也都跟上,使工业上山后,许多山区环境不仅没有变坏,反而变好了。
工业上山本身是一项发展策略。但是在这个策略背后反映出来的以人为本,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以及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理念,它们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十一、软实力铸就中部崛起硬动力
中部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岳阳楼都在中部地区。河南省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举手触摸秦文化,抬脚踢到汉砖瓦。山西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省份,宋、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人们耳熟能详的有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湖北的楚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晋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的今天,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中部地区珍稀的文化资源将为中部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中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红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绿水青山是最宝贵的财富。”山色葱郁、风景秀丽的江西正在打造长珠闽的“后花园”,秀甲天下的名山大川成为亮丽的“名片”,红红火火的旅游经济为江西带来了滚滚财源。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革命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近年来,井冈山在大力挖掘红色文化的同时,充分利用绿色优势,以绿衬红,催生出一批诱人的山水景点,兴起一股红色旅游开发的热潮。据江西省旅游局统计,2004年江西全省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红色旅游总收入77亿元,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的30%,红色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2.2%。
2003年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湖南韶山市投入6亿多元用于景区开发和城市建设。下大力气对毛泽东故居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将鳞次栉比的一批宾馆、饭店夷为平地,再现喜看稻菽千层浪的景致。
从韶山到井冈山,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中部六省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孕育了井冈山精神、太行精神、刘胡兰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丰富的精神营养。近些年来,这些革命老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了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旅游资源的顺利对接,经营出一个个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品牌,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p#分页标题#e#
2、晋商、徽商文化呼唤传统诚信美德
自明清以来,北晋南徽,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同为全国各系商人之首。晋商、徽商能够纵横天下数百年之久,有很多原因。其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商德彰著,诚信为先。诚信作为个人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诚信作为社会准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现在,要做到人人诚信,既需严肃的法律环境加以保证,同时又需要宣传和教育加以培育。所以对晋商、徽商在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精神加以总结和宣扬,很有意义。
3、文化强省催生支柱产业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南等省都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亮点频闪,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河南以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历史文化为特色,开发的古都游、黄河游、功夫之乡游、寻根游、赏花游,已成为独具中原历史文化特色的品牌。江西省围绕绝特山水、红色摇篮、陶瓷艺术和道教文化四大特色,瞄准东南沿海,推进旅游休闲后花园建设。湖南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在全国掀起一股文化湘军热潮,仅长沙市2004年文化产业销售收入就达到280多亿元,成为带动长沙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十二、上海:智取华山
大上海一举一动,都会牵动世人的目光。新一轮发展中,上海在做些什么?
2004年,上海市决策层运筹科学发展,提出“科教兴市”。这一提法似乎平淡无奇,甚至略显陈旧,但当此之际,大上海重举科教大旗,不是冷饭回锅,而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旧瓶里装的已是新酒:提高发展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华山天险一条路”,上海的面前只有这条路!
2005年3月1日,浦东新区施行了一项新政策:人力资本可以出资办企业。这就是说,智力作为软资本,可以进入市场,拥有市场主体的资格。在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创意产业内,人力资本出资入股最高可以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五,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要求。
同时,六十多万上海科技人员、上千家研究机构被调动起来,号称“科技登山队”,为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集中闯关。与中国科学院结成战略联盟,也使上海的科技研发触角随时延伸在最高端。一年来,上海仅用于研究和试验的经费就高达170多亿元,收获的科技成果1600多项,将近一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147项国际领先。
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搞技术的集成和转化,这样送给企业的就是一套成套的技术,这样企业特别是民营资本他看到有这么一个可靠的基础,就有气魄敢上项目。配合教育部把高校的技术向社会转移的推进过程当中呢,建立一个信息化平台,这样的平台上海已经建成5个,其中,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已投入运行。 #p#分页标题#e#
作为“科教兴市”的主体,上海的企业界更是同心协力。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新一轮发展,企业家们已形成共识。全上海目前已建成2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3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直接推动着经济最前沿的技术创新。一年来,上海有570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认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占将近9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占95%以上。
今天的宝钢,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增长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黄浦江畔的张江科技园区,更是对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起了引领的作用。3800多名“海归派”在这里创业,数以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落脚。产学研一体,形成强势,为上海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厚的滋养。
整体性的提高创新能力,综合性地提高城市竞争力,最终成就东部发展的龙头,――上海,找准了自己科技、人才的优势。以智力开道,“华山一条路”完全走得通,正所谓“智取华山”。
十三、江苏:江南江北
如果说6年前建成之初的江阴长江大桥还具有“一桥独架南北”的风采,那么6年后的今天,这道光环正在消褪。南京长江二桥已经落成,润扬大桥、南京长江三桥、苏通大桥紧随其后,南京四桥、过江隧道和崇启大桥也在规划和建设中。一省境内,一江之上,大桥建设如此轰轰烈烈,蔚为壮观,而壮观背后,则意味深长。
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江苏也有难言之痛。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江苏境内,划出一道弧线,在它的臂弯里,苏南代表着富庶,而隔江的苏中、苏北似乎天地两殊。地理的阻隔带来发展的失衡,苏南的奇迹如此抢眼,而江苏的贫富差距也是同样醒目。
江阴长江大桥脚下,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颇具象征意义。一江之隔,分属江南江北的两个县级市――江阴和靖江,共同在长江之北投资建设了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10亿美元的投资,包括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已经落户靖江,苏南资本和项目大举挺进江北。
江阴和靖江的合作只是“沿江开发战略”的一部分。有了便捷的交通,大江南北就有条件优势互补、跨江联动开发。江苏的目标是:把省内400公里的长江两岸建成国际制造业聚集带,进而带动江南江北共同发展。按照这个目标,沿江开发一开始就追求高起点,试图冲一冲区域分界,精心布局产业结构。
显然,沿江开发这一次被赋予了里程碑的意义。苏中北岸,南通、扬州、泰州,成为三个关键城市,它们兴盛了,才能把发展的势能延伸到苏北。目前的势头可谓曙光初现。三城市已初步形成汽车、船舶、石化、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大批国际著名公司投入的大笔资金,实际代表着那些世界级风云人物对沿江开发的信心和热情。 #p#分页标题#e#
通过联动,苏南的资金、技术、人才、产业链可以和苏中、苏北对接。去年一年,苏州、无锡等苏南五市向对岸的投资额已经超过60个亿。
对苏北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已使这个地区变得四通八达,甚至超过苏南。整个苏北大平原因此有了更广大的视野和空间。车轮滚滚,人员的流动也随之加速。当车辆、人员在穿行时,看不见的资本、思维也在迅速流动。在过去的两年,苏北经济连上两个台阶,徐州市还成为苏北第一个国内生产总值过千亿、财政收入过百亿的市。
区域发展,统筹协调,对于江苏是格外艰难的课题。江南江北,应当成为纯粹的地理概念,而不是贫富的分野。为了这个目标,江苏,正不遗余力!
十四、宜居城市:首都北京的新蓝图
2005年3月29日,北京在绘制远景发展的蓝图时,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宜居城市,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此次总体规划提出北京的城市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在这个总体规划里,“经济中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宜居城市”首次跃入了人们的眼帘。
北京过去执行的总体规划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这个规划确定的2010年完成的大部分发展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但新的问题也开始不断涌现:城市中心区过度聚集、交通拥堵日趋严重、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等等。北京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
北京建设走出瓶颈只有一条路:用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城建思想,统筹发展,科学定位。北京依据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发展目标,一个最生动的体现,就是提出北京的新方向:宜居城市。
北京率先提出“宜居城市”的目标,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健康的环境;二是便捷的服务;三是尽量多的就业;四是成为安全的城市。
根据这个规划,未来几年,北京将建设几个适合50万以上人口的新型卫星城。这些新城镇的最显著的特点是都要有产业支撑,就业、医院、学校、商场、邮局、餐饮等配套设备一应俱全。到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为1800万,而北京中心地区人口规模将争取从现在的650万调减到540万。
新规划对北京空间布局进行重大调整,过去“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将变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通州、顺义等地强化“东部发展带”,疏导首都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昌平、延庆等地整合“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同时,建设中关村高科技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等多个城市职能中心。 #p#分页标题#e#
北京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怎么发展。新的规划提出应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当然应该是一座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北京用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远景规划,将使北京既快又好地发展。
十五、天津的发展之路
1、新型工业话天津
在世界皮质激素市场上曾经发生过一场你死我活的"地塞米松激素大战":一方是号称"世界激素之王"的法国罗素公司,而另一方是天津金耀集团。决战的结果出人意料,金耀集团一举占领了90%以上的国内市场和50%以上的全球市场,坐上了世界皮质激素行业的头把交椅。就是这个金耀集团,几年前还是一个濒临破产的老牌国企--天津制药厂。
是什么让这样一个老国企从容走出困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飞冲天?高科技!
点石成金,看准了高科技改造这条成功捷径,在天津远不止金耀集团一家。
作为我国北方的制造业基地,天津曾创造无数的辉煌。然而昔日辉煌一度成为天津不堪重负的隐痛,如何突出重围?有着悠久开放和现代商业历史的天津人,早早就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凭借着积累,凭借地理条件,天津人把引进外资和高技术,嫁接改造国企这篇文章做得有声有色:天津汽车与长春一汽战略重组,与丰田公司全面合作;天津纺织集团对天津43家纺织企业实施全行业调整;天津铁厂改制为天铁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高科技的轧钢流水线,重新迈进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象国内许多城市一样,天津对外资进入充满了期待和渴望。然而不同的是,在炙手可热的外资面前,天津人却有难得清醒和冷静。从盲目引资到冷醒选择,一"引"一"选"之间,折射出的是天津人发展理念的升华。与一些城市盲目招商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形成鲜明反差,天津人如同掌握了魔法,让叱咤世界的企业巨子们竟逐一心甘情愿地将巨额投资放在了这片昔日荒凉的盐碱荒滩上。摩托罗拉、三星、丰田等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了全市工业产值的1/3。令天津人自豪的远不止这些,据国家有关方面和天津开发区最新统计:天津开发区生产1万元产值,消耗新鲜水8吨,全国的平均水平则是55至75吨,而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是7至8吨,开发区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开发区万元GDP耗标准煤不到280公斤,全国平均水平是2.6吨,而世界的最先进水平是250公斤,开发区已经接近世界最先进水平。
“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如今,科学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快了天津对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引进。 #p#分页标题#e#
如今在东部地区,像金耀集团这样的老国企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故事比比皆是。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引领着天津这个传统老工业基地走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未来。
2、惜土如金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家印尼造纸企业要来天津开发区投资,投资规模超过一亿美金,但该项目耗电、耗水特别是用地量都很大,天津方婉言谢绝。类似这样的投资天津已拒绝了很多家,总投资有七八亿美元。
天津是个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土地作为第一资源的稀缺问题越来越凸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展集约化生产显得非常重要。
天津开发区非常注重用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土地使用,无论母区,还是小区,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在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前列。
适当设置准入条件,并通过制定投资项目评价体系,对不同的产业项目设定不同的“门槛”,有选择地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项目是天津市土地使用的第一道“门槛”。
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等指标挂钩,严格规定项目投资总额和密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供应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是天津市土地使用的第二道“门槛”。如开发区母区(东区)招商项目要求:全球性知名品牌、销售额大、税收高的技术先进龙头产品,投资密度一般不低于500美元/平方米。
严格控制用地规划指标是该市土地使用的第三道“门槛”。天津开发区明确规定项目用地指标的最低或最高标准,如在项目用地建筑密度及容积率上进行严格控制,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地防止了多占少用、浪费土地资源。
天津开发区建区伊始就提出了闻名全国的“1-2-3”的土地开发模式,即土地开发每投入1元人民币,就要吸引2美元的工业项目投资,创造3美元的工业产值,这一目标早在1991年就已实现。
惜土如金,做足土地文章,保证了天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天津开发区工业用地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约为4亿美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达到59.8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实现GDP17.7亿元,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名列前茅。
十六、厦门、宁波:有限环境容量 持续循环发展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但产生的垃圾和消耗的能源也越来越多。宁波和厦门两个城市虽然远隔千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作法就是善用垃圾、变废为宝。 #p#分页标题#e#
从今年2005年3月1日起,《厦门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部专门针对生活垃圾的地方立法规定:排放生活垃圾要申报;所有生活垃圾都应分类处理;不进行分类处理的要处以100-1000元罚款。
在距离厦门1000公里的宁波市,同样有一个分类处理城市污染物的行动。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重化工基地,每天4.5万吨中东原油从宁波上岸冶炼加工。其中包含的660吨杂质硫如果不加处理,一天就会给宁波市造成300多万元的污染损失。对此,宁波提出了废物也是资源的理念,在资金政策上给石油炼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全力支持。镇海炼化投资了5亿元的硫回收装备,经过加氢、加石灰、回收尾气等18道工序,让99%的杂质硫实现了回收利用。2004年镇海炼化消化中东高硫原油1600万吨,共回收提纯硫116185吨,每吨硫的价值从负5000元上升到了1200元。
位于宁波市中心的宁波硫酸厂一直采用磺铁矿制酸,能耗高、污染重。宁波市政府主动牵线搭桥,让硫酸厂用上了更好的原料——镇海炼化的副产品硫磺。这样,来自中东油井的硫继续为宁波经济做贡献:1吨硫磺可生产3吨硫酸、4.5吨高压蒸汽、发1200度电,一圈循环下来又可以增值2730元。如果企业搬到政府规划的宁波化学工业园,不但离镇海炼化近了,园区的左邻右舍也都用得着硫酸、蒸汽和电力,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可以实现距离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在宁波化学工业园区,在这里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隔墙”。通过园区的管道,这里的企业可以实现隔墙采购、隔墙供应、隔墙销售。通过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经营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废物变为宝、变为资源。
十七、山西:一块煤的价值变动
2003年对于中国和山西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人均GDP突破标志性的1000美元,钢产量突破2亿吨,占据世界首位,如此庞大的能源需求,使得世界第一的煤炭产量也难以支撑。一亏就是25年的煤炭产业陡然成了香饽饽,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山西省真正体味到了: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仅仅过了一年,2004年山西省长张宝顺向全省人民宣布:财政收入连破400亿、500亿大关,直逼533亿,在中部经常垫底的山西这一回在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上拿了第一。
山西靠煤发了大财。经济学博士出身的副省长牛仁亮说,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山西今日之煤已非昔日之煤。他说:“煤炭好起了多大作用呢?煤炭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去年是22%,在GDP的比重是12%。如果和10年前比,10年前煤炭的就占12%,没变化,10年前的税收比重是21,比现在低一个点,但是10年前,财政收入是100个亿,现在是500多亿,增长了400多亿,靠什么来支撑?过去增长靠高消耗、高污染、走低效益的路子,我们寻求一条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路子”。 #p#分页标题#e#
比重没变,钱挣多了。只有两个解释:一是其它产业贡献度提高了;二是现在的煤附加值提高了。抛去价格因素,我们发现山西煤的颜色确实有变,两个数字可以直白地展现山西的一块煤到底如何升值。一是煤炭的回收率从30%提高到40%,这意味着一年挖出5亿吨,就少破坏1亿5千万吨的资源,节省就是持续的利润;二是原煤洗选率由30%上升到50%,别看这轻轻一洗,其价值更为巨大。煤如果不洗,煤泥、煤矸石混杂其中,装车满世界跑,不但煤价上不去,而且走哪儿污染哪儿。现在洗掉了50%的灰份和硫份,洗出了煤泥和煤矸石,运出的全是精煤。山西一年多洗了1亿吨,就意味着100亿元的经济效益。而节省运力是多少呢?75个亿,这让交了钱还拿不到、望眼欲穿的电厂、钢厂解了真正的燃煤之急。
送出了精煤,洗剩的煤矸石、煤泥怎么办?山西已积存10亿吨煤矸石,每年还要新增3000万吨,仅填沟造田还不够。谁能知道立邦漆、打印纸上竟有煤矸石的成份,还包括女性涂沫在脸上的化妆品。山西首先是让煤矸石发电,一个古交电厂代表了山西未来煤工业的发展方向:把电厂建在煤矿坑口上,统吃废料。
全国最大的燃用洗中煤坑口电厂,位于全国最大的炼焦煤基地山西焦煤集团古交矿区,发电的原料是矿区每年产生的240多万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这些废料经配比,直接运往电厂发电,从矿井到配煤厂,再到电厂,一律皮带封闭运行,肉眼根本见不到煤,而且电厂的先进技术使节水达到75%,脱硫93%,除尘99%。
把电厂建在坑口,废物不堆放没有了一次污染,不用运煤减少了二次污染,缓解了运力紧张的压力,送出了清洁能源的电力。这里一块煤的潜在价值被利用到极致。
山西开始把煤的价值拉成了三条并行循环的产业链:一条是煤炼焦,焦炼铁和钢;第二条是煤炼油,油提炼化工产品,第三条是煤发电,用电炼铝。
而最根本的一招是整合资源,用三个亿吨级的煤炭旗舰企业收编散兵游勇,7500多个矿井被整合为3800多个,污染严重的土法炼焦关掉了3000万吨产能,而现在全省的焦炭产量也就4000多万吨,世界第一炼焦国的第一炼焦省如此强悍举动,震动了世界市场。
挖煤的人都知道,三大难题:回采率、洗选率、安全生产率的保证要靠规模,靠投入,小企业拚不起。从此意义上说,山西煤矿的大小之争将决定着山西每一块煤的价值变动。
十八、中部资源从“有水快流”到“细水长流”
“富不过三”是一条古训,经济发展也有这种现象。许多城市,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煤装上车就是钱,石油进了管道就是钞票。一段时间,日子过得很是富裕。可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的资源挖完了,由于过去只顾得卖原字号的东西赚钱,资源深加工没基础,其他的产业也没有跟上来。矿井报废之日,也是一些城市颓废之时。输出资源、留下污染更给当地生态带来严重破坏。这就是“资源陷阱”。 #p#分页标题#e#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有色金属、磷化矿生产基地,“煤都”大同、“钨都”赣州、“铜都”铜陵等享誉全球。一段时间以来,在一味追求政绩观等因素影响下,一些地方“靠山吃山”,“有水快流”,大矿大开,小矿小开,出现了供大于求、恶性竞争的局面,资源浪费非常严重。一度辉煌的赣州钨业甚至到了“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地步,每吨钨精矿最低时仅售8000余元,大大低于每吨近2万元的开采成本。
“矿总有挖完的一天,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河南省副省长王明义说,目前,小煤窑、小铝矿、小铁矿过度开采的弊端日益凸现,矿产资源储存量与开采量的比重逐年下降,如不加快整合步伐,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近年来,作为煤炭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煤炭净调出量占全国70%的山西省,通过制订措施不断推进煤炭生产大型化、集约化水平。山西规定,今后年产30万吨的新建矿井原则不批,逐步淘汰关闭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鼓励国有大矿兼并收购地方小煤矿。2004年山西产煤5.2亿吨,小煤矿的产量由原来的一半左右下降到30%,减少煤炭资源浪费约3亿吨。
河南省去年下半年开始对全省的煤炭和铝矾土资源进行整合,2006年底完成。全省大小1600多家煤炭企业相对向7家骨干大矿集中,约1000家小煤矿将被关闭,占2/3强。240家铝土矿企业向5家氧化铝重点企业相对集中。古铜都铜陵、钨都赣州、淮北煤海也都纷纷出台了资源整合和可持续利用的方案。短期看,整合资源,使资源型经济发展受到一定抑制,但却为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等省对矿产资源严格实行关小上大,通过改组、联合、兼并、控股或参股等多种形式,组建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的矿产企业集团,推进了产业升级。
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与电力、冶金等产业合作,逐步形成了煤一焦一化一电产业链条,并利用周边丰富的盐矿资源,实施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提高了煤炭的综合利用水平。
赣州市通过取缔非法采矿点,抬高钨业生产经营资质门槛,发展循环经济,逐渐由一个原料供应基地变成一个产品深加工基地。2004年,全市产钨3万吨,深加工钨4万吨。
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已是中部许多资源型城市和工矿企业共同的选择。“铜都”铜陵被列为安徽省的清洁生产试点城市;“江南煤都”萍乡,昔日灰暗的天空、撒满煤灰的道路和建筑,出现了更多的绿树成阴、碧水蓝天景象。 #p#分页标题#e#
这些资源型城市通过一改往日“村村点火,户户开矿”的做法,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大集团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了产业链条,保护了生态,实现了由资源优势转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十九、西北人的生态观:"开发"不是"开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中,生态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用词之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六大生态工程陆续实施,在大西北掀起了一股“生态热”。在各省区的统计报表上,经常出现上千万亩的生态保护面积。即使是地域最小的宁夏,近5年来人工造林、天然草原围栏面积也都超过了1000万亩。
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为了涵养水源,青海省决定,“三江源”地区不发展规模工业,不破坏生态,不过度放牧,并在果洛、玉树两个自治州的8个县实行生态移民工程,其中黄河源头的玛多县扎陵湖乡还被列为整体搬迁、永久性禁牧的试点。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也将在年内正式启动。
在生态极差地区实行禁牧,在生态较好地区实行休牧、轮牧,内蒙古在保护生态建设中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既要保护牧民利益,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内蒙古为此推行了按草场生产力测定牲畜头数的划畜平衡制度。内蒙古森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一,每年新增人工造林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树进沙退”的现象并不鲜见。林业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内蒙古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已由6年前的0.87%下降到现在的0.25%,属于正常波动范围。科尔沁和毛乌素两大沙地的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和15%,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下降了4000万吨。
在新疆,一度河床朝天的塔里木河水面重现,而且越流越远。在甘肃,清澈的黑河水重新流进胡杨遍地的额济纳绿洲。尝尽生态恶劣之苦的西北人已开始编织山川秀美的梦想。
二十、贵州:道路畅达小康来
贵州盘县洒基镇云河路原来是一条破烂不堪,坑坑洼洼的老路,泥泞不堪,人走都困难,就别说车辆了。在洒基镇,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是如此,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地制约着洒基镇经济的发展。
煤炭资源的开采是洒基镇主要的经济收入,煤炭生产出来却运不出去,交通运输条件的滞后已经成了制约洒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想要修路,国家不投入,镇政府更没有资金来投入,于是道路的不畅通成了阻碍洒基镇经济发展的死结。
#p#分页标题#e#
洒基镇镇党委书记陈春华上任后,提出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但是修路的资金从哪里来呢?如果让煤矿企业的老板来投资修路,煤矿生产的原煤的运输效率不就提高了,这样生产成本节约了,煤矿企业的老板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用不了几年时间,投资修路的成本就可以全部赚回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陈春华书记找到了答案:让煤矿企业的老板来投资修路。
从2002年开始,洒基镇多方筹资450余万元,先后修建了云河公路,云中路至迤民大寨公路,云河公至蔬菜村的公路等,还有已规划的磨嘎村公路等,全部按省级标四级修建和规划。通村公路已使全镇5629户共17274人受益,通车里程已达16.25公里,正在修建的还有10多公里。现在,老百姓出入方便了,煤炭企业的成本降低了,跑运输的司机也高兴了。
截止目前,畅通的道路已给洒基镇带来上千万元的实惠,强力拉动了洒基镇经济的发展。利用利益驱动,引导煤矿企业老板出资修筑了老百姓的致富路,洒基镇这一伟大的创举解开了长期困扰洒基镇经济发展的死结,必将会带来洒基镇明天的繁荣昌盛。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