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19-07-17 00:37:17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对于通假字,我们不能望形生义,应撇开字形,按照其读音并联系上下文语境去寻找本字。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有以下几种类型:
1.音同通假: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慧。
(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聪明。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背叛。
(5)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
2.音近通假:
(1)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没有。
(2)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3)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饲养,喂养。
(5)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3.形似通假:
(1)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穿着。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5)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小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亡”通“无”,没有)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知”通“智”,聪明)
3.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晏子辞千金》(“食”通“饲”,提供饭食)
4.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天不曰“吾君离着丽者”。《宋昭公出之》(“被”通“披”,穿着)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